图:东京车站的红砖外墙(左);东京车站内的欧式天花板(右) 悠 悠提供
去了一趟日本东京,经过东京车站(“东京?”,Tokyo Station),但见红砖外墙建筑,别有欧洲风味。日本某些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的时候对欧美文化倾慕有加。看“东京?”,看到中西合璧的影子。
日本汉字“?”,解作“车站”。“?”与中国“驿”字同。“东京?”这个名字,很有中国汉唐蒙元渊源。
“?”,读作eki,有国学家认为,其发音与唐代汉语接近。有说乃经歷北方话的变化,也有说是蒙古人从突厥人借用而来。但驿站制度,最早由中原汉人创立,则无可置疑。汉唐时,每三十里就设有一个“驿”,让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有个休息、换马的地方;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驿站盛极一时,漠北民族借用此字也顺理成章。“?”,日本语中也有列车停车处、供旅客及货物上落的设施、传送、传递之意,只是一般日本人多取“车站”这个含义。中日古代交往,唐时最盛,很多中国字由是传入日本。今天,不乏“出口转内销”,旧话新言,现代汉语里挟杂了好些日本语。点滴文化,反映中日之间在歷史上关系密切。
“东京?”外墙,红砖处处,仪容不俗,细看更颇有气度,乃古代欧洲建筑的一个翻版。笔者到访当日,远望过去,蓝天大日头,映照红砖上,倒也耀目生辉。
笔者抬头四处张望,若有所思之际,一名操台湾国语的小伙子前来,礼貌地问:“您想去哪里?我可以带路。”我问他:“您这一口流利国语,是台湾人吗?”他道:“不,我是日本人,因曾在台湾唸书,认识了一个台湾女友。台湾国语,是她教会我的。”“我想逛逛这个不太像日本车站的‘东京?’。妨碍您不好意思。”“稍作介绍,不要紧。”
就这样,小伙子对“东京?”的红砖建筑娓娓道来,也提及点点台湾红砖建筑。
“东京?”曾在战时遭破坏,及后部分拆卸重建。“东京?”建成于一百年前,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为其一百周年纪念。适逢其会,笔者到访时,正值车站摆设图片展览,细诉一百年来的变迁。展览至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日结束。
“东京?”在东京千代田区丸之内。丸之内附近为皇居外苑。皇居外苑,最初为皇室苑地,战后开放为国民公园。皇居前有一大片草地和松木林,乃东京的重要景点。丸之内又是日本著名的商业街,三菱集团的大本营就在此。单看这些,便知道这里非比寻常,是全日本地域交流的重要据点。再看车站是多条铁路的起始站,亦是东京主要的转运车站之一。二○一四年日本的东北“纵贯线计划”完成,东北线列车重新以东京车站作为总站。如今每天进出车站的总人数至少有七十万人次。如此种种,“东京?”之举足轻重可见一斑。
“东京?”由日本第一代建筑师辰野金吾设计。厚实红砖之间呈现灰白条纹,既有荷兰色彩,也有英国风味。那天碰上一位外国人,他也凝视车站,惊嘆道:这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央火车站么?
辰野金吾生于一八五四年,曾跟随应邀赴日的英国建筑师康德尔学习建筑,及后负笈英国,继续建筑课程。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流行砖建筑,而这种建筑,又深受荷兰古典主义影响。因此,“东京?”糅合了荷英特色,浪漫、古典、活泼兼而有之。一排横向伸展的建筑物给串连起来,三层高,三个圆顶大楼:中央大楼、北圆顶大楼和南圆顶大楼。红砖车站,看上去,不像车站,倒像教堂。
日本于明治维新开始流行砖造(日本人叫“炼瓦”)建筑,砖被黏土凝固后,经太阳光晒乾,变得耐气候性,在乾燥地带如西非便很能派上用场。日本地震频仍,砖终究耐不了强震,“东京?”的红砖加上钢架,正是为了防强震。
德川幕府末期(幕末)的砖建筑,僱用西洋人指导。一八七○年,日本第一间砖厂在大阪建立。及后银座有“炼瓦街”,砖建筑随之大量问世,东京因而也建起了“炼瓦工场”。法国和英国的砖建筑,同是日本建筑师所爱好,法国砖建筑注重优美,英国砖建筑侧重坚固。“东京?”外墙,採用英国式,目的就是为了防强震。明治中期,“炼瓦职人”(造砖工匠)猛增。一九二三年的关东大地震后,“透风的墙”处处,很多砖建筑便以钢架给加固。大地震后,钢筋混凝土才成为主要建材。
日本受西方影响最多最深的时期是明治维新时期。政治、经济、法制等,以西方蓝本为时尚,建筑手法也以仿效西方以自豪。明治、大正、昭和年间,政府机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教堂、车站,都不乏红砖建筑。
日本佔据台湾时,兵锋正劲,殖民管治,趾高气扬,欲表达政治权威,权高势大,一派“天下之柱”之傲气与霸气,雄伟严肃的西方古代建筑便可资利用。台湾当时几乎各级政府机构的建筑都是西式,其中的红砖建筑,在台湾比比皆是,台南邮便局(台南邮局)乃典型中的典型。
笔者来自中国香港,由曾在台湾读书的日本小伙子向我介绍日本的红砖建筑。因缘际会,令笔者浮想联翩。
更多请关注世界砖瓦网:www.prk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