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在美国科莱姆森召开的第55届国际砖瓦论坛大会的主题首先是集中在了可持续发展建筑与“绿色砖”上。美国约翰斯顿设计集团(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机构)的创始人斯科特•约翰斯顿(Scott Johnston)在该次论坛上的发言题目是“绿色建筑和砖”。他展示了大量的绿色砖建筑的实例,并指出了在绿色建筑中对砖的选择以及使用砖的良机。他的结论是:“砖对住宅建筑而言犹如树皮对树一样重要”。美国学者布罗奈尔(W.E.Brownell)说:“烧结砖瓦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与面包和布匹同等重要的地位。也许是这一行业在人们生活中太过普遍的缘故,很少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就连其发展史我们也仅有粗浅的了解”。
美国新汉普郡协和医院(美国获奖砖建筑)
“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对烧结砖瓦产品的体验,而且许多人都有着与烧结砖瓦产品接触的个人经历。这些都使得烧结砖瓦产品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是一类令人喜爱的建筑材料材料”[法国砖瓦制造者联合会(FFTB)主席,飞利浦•拉法奥利亚(Philippe Lafaurie)]。正因为烧结砖瓦产品这种高度的文化属性和公众性,令古今中外不少文人雅士为之动容、为之吟诵、为之咏唱!
所有这些引发了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对烧结砖瓦产品未来前景的研究,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她的历史的追宗溯源。此处特录《砖颂》如下:
砖颂:
宁封蹈焰化甓瑶,玉振千秋品格高。
竖直横平陈劲旅,循规守矩禀行操。
顶天犹煥蟾宫美,立地方兴广厦豪。
点染江山八万里,仙姿神态领风骚。
(注:1、宁封—即黄帝陶正宁封子,为烧陶蹈火焚身化陶成仙。甓瑶[音:pi yao],指砖;2、蟾宫—美国宇航局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在月球上要建造人类的庇护所,只能使用烧结砖。”3、八万里—地球自转一周约八万里,此处指全世界。《砖颂》—傅善忠作。)
砖瓦,乃普天下最平凡之物。可是,世界上的烧结砖瓦从哪里来?又是谁、在何时发明了它们?
在西方,被基督、天主、犹太和东正等宗教都奉为圭臬的《圣经•旧约•创世纪》中,有这样的记载:那时(大洪水之后),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让我们做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沥青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世界各地”(即为传说中乘坐诺亚方舟的苏美尔人在躲过大洪水之后到达在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笃信《圣经》的教徒们因此相信:在大洪水时代前后,西方人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烧结砖。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发现其实物能够证明《圣经》上所说的有关砖的记载。
西方还有一种传说“在世界创建的第6天,上帝他亲自用黏土造人”!
在古老的东方——中国也有着这样的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点点泥浆洒落在地上,都变成了人。那些由她亲自造出的人们就成了以后的贵人,而那些泥浆化成的人类呢,就成了以后的百姓”。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伏羲、女娲兄妹抱着一个大葫芦,躲过大洪水之劫)。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这种传说,早在汉代之初就被用图案固定在了画像砖上,一直到近代有些地区的砖雕作品中也以“女娲用泥造人”为题材,缅怀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社会,在过去对于人类起源的传说都与黏土有关。可以确认,人类最早的文化起源于地球上的大江大河流域,即埃及的尼罗河,中东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南亚印度河,中国的黄河、长江与淮河流域。而在这些大江大河流域范围内的冲积平原上能方便地找到大量适应于烧制砖瓦的原材料,因此,制造砖瓦的技艺最先在这些地方发源是顺理成章的事。
追宗溯源,关于砖瓦的早期历史,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的说法,但总的说来,砖瓦产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伴随着世界上各古文明地区的发展而出现的。在世界上的各古代文明地区,制砖技术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总的看来,多为按平行进展的方式得到发展。例如在世界人类文明的始发地, 诸如: 尼罗河, 两河平原, 印度河, 长江, 淮河与黄河流域, 烧结砖瓦的出现,虽有先有后, 形制大同小异, 但总的看来, 多按平行发展方式得到发展,在应用于居住的实践中得以提升。世界各古代文明地区考古发现的实物也充分证明了这种事实。世界上出现砖的确切时间现时还很难确定,但考古发掘的成果在连续不断地增添着砖瓦早期历史的内容。据近年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史前聚落遗址上,中华先民就使用了“红烧土”这样的烧土材料,中国是烧结砖瓦最早的发祥国之一,中国在世界上应该享有烧结砖瓦的发明权。
总的说来, 砖瓦产品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物质形态出现, 绝非是偶然的社会现象, 它与早期人类从天然庇护所(岩洞、树洞)走了出来并发明了“燧木取火”, 摆脱了“穴居野处, 茹毛饮血”的采集式生活, 或凿穴而居(黄土高原窑洞), 或茅茨土阶(半坡村遗址半地穴窝棚), 或苇编杆阑(河姆渡遗址), 聚落于水草丰茂,树木葱笼,江浩鱼肥,兽奔禽鸣的大江大河之滨,伴随着世界上各远古文化地区创造早期人类文明而出现的。
虽然国外的文献中记载人类最早使用晒干的土坯距今已有约15000年(埃及尼罗河流域,碳—14定年)的历史,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烧结砖则发现于克瑙绍斯(Knossos;克利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属希腊),其时间可以追溯至大约距今6300年前[来源:德国富兰克•瀚德乐(Frank Händle)等著《陶瓷挤出成型技术》一书,2007年]。但是这种烧结砖究竟是我们考古界所定义的“红烧土块”还是现代形体概念上(即六个面、八个角的、具备可砌筑功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砖,却不得而知。两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发现的烧结砖据文献记载距今约为4500~5000年。
有史载以来受中国史官文化的桎梏等原因,中国砖瓦发展史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的只言片语,也使人们一时难于提供史据而对“世界烧结砖瓦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巴比伦王国说”便产生了屈辱性的认同。在东方的中国,因为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把砖瓦当作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生产资料,在先秦之前,甚至没有“砖”这个字,“瓦”则是所有烧结土器的总称。历代史书中提到砖瓦的文字资料更是寥若晨星。几千年岁月的烟尘冲淡了真实历史和神奇传说之间的界限,也掩埋了昔日宫阙坍塌后的大量断瓦残砖。我们从史书上只能找到只言片语的记载,更多的信息,则要从沉睡地下的实物中通过考古发现来寻找。
中国烧结砖瓦连绵不断的历史发展脉络,早已载誉世界。我国早在7000~9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在居住建筑上使用“红烧土块”(兴隆洼文化遗址、安徽蚌埠双墩文化遗址、陕西西乡李家村文化遗址等),这种烧土材料应是烧结砖瓦最早的原始形态。也许当时的人们发现熬煮食物和烤火的地方,土块经高温烧结陶化后,不但能避湿防火,而且强度较高,因而将其用于了居住建筑。距今6400多年的大溪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烧制“红烧土块”的窑(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在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众多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很多利用红烧土块居住建筑的实例(并非某媒体上宣传的只有一处遗址);距今5500年时用“红烧陶块”就建造有井壁、铺筑广场等(安徽凌家滩遗址),这些便是烧结砖瓦的雏形,这些也是伴随着中华文明曙光一起出现的最早形式的、文化意义上的“砖”。
中国上古时期建筑上的红烧土块以及建筑遗存
在上古时代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情况下,经过历史长时间的磨砺之后,红烧土块有的部分已经呈现一面平整或是两面平整的形状(河南安阳后岗遗址,苏杭地区良渚文化遗址),已经显示出现代形体概念砖的端倪。砖的形状逐步向有砌筑功能的方向发展。象征“六合”(即天、地、四方)的现代形体概念上的六面体烧结砖,在距今5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就在黄河流域(西安蓝田新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中华第一砖”、陕西宝鸡市金台区长寿乡仝家崖仰韶文化遗址(庙底沟类型)发现的烧结砖、宝鸡市岐山县的孙家崖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烧结砖)就崭露头角,并已出现使用木模制坯(西安蓝田新街仰韶文化遗址,并非某媒体中所说的红烧土块)。那种“先有瓦,后有砖”的说法应当修正。从不规则形体的文化意义上的砖伴随中华文明曙光的出现,到规则的六面体、文明意义上的砖则是和五千年华夏文明一起诞生的(在多个史前遗址中均出现了烧结砖,并非某媒体宣传的只有一个地方)。这条路,我们的先民经历了几乎两千年时光地磨砺。这种文明意义上的、现代形体概念的烧结砖,她与古代的建筑相生相伴,荫庇人们远离雪霜风雨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