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中华砖瓦第二次技求革命

   日期:2016-01-26     浏览:112    
核心提示: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曾经有过分商遗百工给诸侯各国的说法。《中国通史》载:“周分商遗民六族给鲁,分七族给卫。十三族中至少有九族是工。”

周灭商后,实行分封制,曾经有过分商遗百工给诸侯各国的说法。《中国通史》载:“周分商遗民六族给鲁,分七族给卫。十三族中至少有九族是工。” “百工各占有一批技术奴隶,生产各种手工业品。百工率领家奴,冢宰率领百工”。加之,周灭商时许多奴隶响应助周灭商,立了功劳,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技术奴隶也成了自由的手工业者,开创了商品自由交换的市场经济先河。当然绝大部分工匠照例是“皂隶之事”,专为王室服务,直到春秋时才有部分自由,允许私人经营。

周朝对百工技术是十分重视的,据说周公把酷爱饮酒的商人视为“骄奢淫逸”一类,颁令杀戮,独百工犯了酒禁可以免死,足见周朝对手工业的重视程度。这就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周重视手工业百工,政策上优惠,即便犯了酒禁也可以免死,促进了包括砖瓦在内的文化发展;二是农业奴隶可释放变为农奴,而手工业奴隶仍然为国家皂隶。砖瓦理所当然地成为专供王族享用的货宝,从而又影响在民间的普及。但无论如何,砖瓦的第二次技术革命顺应了西周王朝需要的历史潮流。

所谓砖瓦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最主要的是一个改造、两大发明。

第一,完善用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用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是四千一百年前夏朝昆吾小邦发明的。先期用黑陶原料,推测因黑陶原料稀少、工艺复杂,后改进为用“还原法”烧制青瓦,黑陶工艺也为之失传。这无疑是世界砖瓦史上的一大贡献,在中国传承了四千多年,其专利技术唯中华独有。从技术层面讲,它首先对砖瓦的焙烧系统、制式、窑炉气氛等都要有全新的认识和系统的创新改造。在现代先进的隧道窑上烧制青砖青瓦也是一个十分困难的课 题,对于整条窑炉系统要进行十分复杂的技术改造以达到理论上的要求,但实际效果如何,还要进行实践。当今砖瓦理论界曾经提出烧制青砖青瓦的若干关于砖瓦坯体的窑炉中的化学物理乃至黏土矿物晶相的计算与推导,提出现代窑炉形成还原气氛的附属设备部件的设计方案、工艺体系方案(清华大学的冯乃谦教授曾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北京西六里屯砖瓦厂用发生炉煤气和水蒸气营造还原气氛,在隧道窑中烧制出了青砖)。因此可以说,青砖青瓦的革命性转变,绝非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集多元文化精粹,具有科学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先周时期主要是“还原窑炉”的改造,从出土砖瓦烧成工艺分析,主要是倒焰快烧,适时“闷窑”,保证烧成后期的缺氧条件;二是窑顶筑窑田,注入水蒸气体,促进黏土中氧化铁的还原。这无疑使烧成工艺科学化,在砖瓦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从文化层面讲,用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从夏朝的发明到先周的完善,它也不仅仅是色彩学上的一次变异,而是包容着中华和合文化的深层内涵。中国古代在色彩学上,把青、黄、赤、白、黑定为“正色”,其余为“间色”,过者为暗、为阴;不及者为明、为阳。它与《周易》后天八卦的“阴阳平衡观”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五行观”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据《资治通鉴》卷七载:“初,齐威、定之时,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始皇并天下,齐人奏之。始皇采用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节旗皆尚黑,数以六为纪。”秦亡周,是水克火之故,故始皇认为他得了水德,故而灭周并天下。又五行之水,主黑色,主十月。所以,他令天下人尚黑,除打黑旗、着黑衣外,令百姓用黑巾包头,号曰“黔首”,令各级官员头做六寸髙帽,规定“正月朔”改为“十月(水月)朔”。足见青砖青瓦深层的文化底蕴。倘若没有西周完善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我们今天也不可能看到秦皇陵陪葬坑中那些青灰色调的数千地下兵马俑军阵了。

第二,发明了大型空心砖。大型空心砖的发明是中华砖瓦的一大贡献,它的手工制作可以推测到融入或借鉴商代冶金工匠制作巨鼎“司母戊鼎”的造模技术、纹饰技术,开创了世界砖瓦史上使用空心砖的先例。世界砖瓦史上,只有工业化的近代百年间才通过机器挤出成型而完成空心砖的形体技术革命,而中国空心砖的发明并投入地面台阶建筑或地下墓室建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由于中华巨型空心砖至东汉时期被模块实心建筑小块砖取代,只在中国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维系了千余年历史,但它在中华建筑文化、墓葬文化方面,不失为一颗璀灿的明珠。这段历史时期的空心砖,由于流传民间极为稀少,成为稀世珍宝,其用途不仅作为极为珍奇的砖案陈设,南方的文人墨客还把它用于琴台,由于空心有共振效应,能使古琴音量放大,音质优美,便替代了青铜铸造的“禁”了(注:禁为中国古代安放酒器的一种几案,为青铜铸造的扁平空心立方体,面上有三个椭圆形口,用以置器。侧壁每边有数个长方形孔,器身饰夔纹)。据说有古人置琴,仅出现于西周初年。

第三,瓦当的发明。瓦当是建筑物屋瓦面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目前最早出土的是扶风召陈村西周建筑遗址。原始瓦当有的与筒瓦相连,有的自成一体,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形体、纹饰,相继变化,延续数千年。如今不仅是研究中华古文化传承的活化石,而且成为民间珍贵的收藏品。

后来,其浮雕纹饰派生出了画像砖和砖雕珍品艺术。本书 后有翔实论述。西周两大发明一个改造,标志着中华砖瓦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完成,同时也标志它进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西周时期的瓦及瓦当(照片摄于陕西歧山周原博物馆)

(Tiles and tile end of 3100 years ago)

 
打赏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