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中华古代烧结砖瓦的转变时期 魏晋

   日期:2016-03-08     浏览:258    
核心提示:东汉迁都洛阳,政治、经济中心东移。自魏晋、南北朝起,为我国历史上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东汉迁都洛阳,政治、经济中心东移。自魏晋、南北朝起,为我国历史上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从公元220年起直到公元 589年隋文帝灭陈,先后四百多年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三国争雄、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阶级矛盾、民族 矛盾、宗教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斗争非常激烈。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东汉 末年,曹操的一首《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 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音QiOng)。淮南弟称号,刻蛮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音)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 三台。现江苏昆山市的锦溪古砖瓦博物馆中收藏着“铜雀台 筒瓦”,即当年曹操在漳河边邺城(今河北漳县)建造的金 虎、冰井、铜雀三台之遗物。唐代诗人杜牧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二字即指漳河边邺 城铜墙铁壁雀台。然而曹操当年建邺之西城铜雀台,早已 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台上的这片筒瓦,却经历一千七百 多年,仍妥善地保存在馆内,这真让人不可思议。有人曾 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年代和地点均与史书不符[541,但曹操当年确是建立了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

很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富有创造性的手工业。纸的发明、 织布机的发明、水排水碓的发明乃至霹雳车的发明都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这些卓越的发明创造,同两汉四百年的政 治统一,文学艺术的突飞猛进与丰富积累是分不开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东汉工商业的空前繁荣给手工业的发展带 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当时洛阳和南阳是东汉两座最大的中心城市。据王符《潜夫论》云:“举世舍农桑,趋商贾……今察洛阳,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 又据《中国通史》载:“全国一百郡,一千县;成万有市邑。” 可见产品丰富程度。不难想象,也给砖瓦的发展与进步提 供了市场条件。这时的砖瓦开始向琉璃化、炻质化过渡。由于砖价昂贵,即使是豪门,也多用于数量较小的墓室地下建筑,不可能大规模地用于民间建筑。

自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广 为传播。人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佛教艺 术渗透到各个方面,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 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砖瓦也随之大量使用。总之,在这个建筑技艺大发 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佛教之种种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中华建筑的形象[55]。随着佛教的昌盛,佛教艺术也渗透到了烧结砖瓦 的装饰上面。佛教以须弥莲花自喻,把莲花作为圣洁超俗 的象征[39]。莲花作为佛教最重要的纹饰则是源于佛祖诞生 时前行七步,步步生莲。在佛教雕塑中,佛袓要坐在莲台 之上,这也契合于中国人对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认同。所以魏晋之后,莲花纹的装饰随处可见,用于柱基础、铺地 花砖、瓦当、专用须弥座砖(须弥座平面通常呈方形,上下宽,中间窄,即所谓束腰。须弥座周围通常用仰莲或伏 莲装饰。须弥座源于印度佛教,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须弥山,有独尊与稳固之意,因此须弥座上经常雕刻有佛像造型和佛教故事)等。东汉以后,伴随着佛教的传入,文字瓦当和图案瓦当逐渐衰落,莲花纹瓦当兴盛起来,还有少数的佛像瓦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 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两晋、南北 朝时期建筑材料的发展,主要是烧结砖瓦的产量和质量较 前都有提高,促进了砖瓦建筑物的发展。如在河南邓县出土的画像砖(图140)就要比秦汉时期的精细得多。

图140所示画像砖描绘贵族妇女盛装出游的情景。与其他内容画像砖不同的是,“贵妇出游”砖的画面强调利用匀整而流畅的线条来表明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妇女,并着力突出前面两位贵妇的雍容华贵和矜持的表情。与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传世作品中的妇女形象相比较,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

画像砖艺术是古代墓葬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间接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以及艺术思 想等多方面的情况。南朝与北朝墓室画像砖艺术有着平行发 展的艺术源流,都是对汉画像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由于南北社会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二者在艺术思想上又有各自的风格。一种墓室系大型空心砖砌筑,出现于战国晚期;另一种墓室以小型长方砖砌筑,西汉中后期出现,从东汉起便成为中国墓葬的主要形式。后者平面有长方、方、圆、 六角、八角等形状。顶部有券顶、穹隆顶、四角尖锥顶、叠顶等形式。有多室,有的嵌画像砖,或绘有壁画,两者还有多块画像砖组成的大型浮雕壁画和书法文字砖。要强调的是,砖室墓葬文化源于中国,广见于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

在洛阳龙虎滩村的一处北魏官府建筑群遗址,出土了大批质密坚实、表面经刮磨、有光泽、制作精细的各种瓦件。包括板瓦、筒瓦、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扁平菱角形瓦钉、兽面纹脊头瓦、鸱尾等,据推测这是北魏官府手工业产品。瓦上有刻画或捺印的瓦工文字,根据刻画文字可以知道,当时官府制瓦是以隧为单位,隧主是低级职 务,隧主之下有技术工和若干种工人。技术工称为匠,并分成轮(用陶轮制瓦坯)、削(分割瓦坯)、昆(打磨瓦)等工序。生产瓦件的匠、工可能是按军事组织编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 589年),砖瓦的产量和质量又有了提高。砖结构在汉代多用于地下墓室,到了北魏,已逐渐运用到地面上了。砖瓦的尺寸一般较小,大型空心砖已少见。北魏时期建筑遗址中发现的砖瓦均很有特色。砖有长方形素面砖和绳纹砖两种,呈灰褐色,不少印有韵语。 板瓦呈深褐色,质地坚硬,火度较高,瓦头部分有花纹饰 或锯齿形纹饰。筒瓦一般为素面,里面布纹。瓦当的纹饰主要是莲花纹和兽面纹。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建造的 (河南省登封县)蒿岳寺塔,塔高39.5米,呈十二边形。塔身上段为十五层密叠砖檐,檐间每面设三个小窗。下段为 平素面墙,四个正面贯通上下的券门,余八面上部砌出单层浮图式壁龛,龛座隐起壶门和狮子;各面上部角隅各加 倚柱一根,柱头施火焰宝珠,柱下为覆盆式柱础。塔刹由 覆莲座、束腰、仰莲、梭形相轮和宝珠组成,均为石雕。该塔呈轻快秀丽的流线型,工艺水平极高,是我国现存年代 最早的砖塔。这座塔除了塔刹部分用石雕外,全部用灰黄色的砖砌成。

 

图140:贵妇出游浮•雕画像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省邓县出土,长38厘米、宽19厘朱、厚6.3厘米;藏河南历史博物馆,照片摄于河南历史博物馆)

(The riiievo picture brick with gentlewoman go sight-seeing scene pattern, its size is 380 x 190 x 63mm. 

It was unearthed from Deng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Photo took from Henan historical museum. A.D.220 -581)

 

图152:将军出行画像砖(南朝,河南邓县出土,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藏北京国家博物馆, 照片摄于国家博物馆)

(The rilievo picture brick wiili General egression scene pattern, its size is 380 x |90 x 60mm. It was imearthed from Deng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The showpiece is now housed by National Museum. Photo took from Beijing National Museum. A.D. 420 479)

值得指出的是,这时宫殿屋顶的重要部分已采用鸱(音 chi )尾、沟头(即带瓦当筒瓦)、滴水等琉璃制品。北魏 时则开始在建筑上采用琉璃,说明当时琉璃生产有了一定 的水平。《北史》所记,北魏太武帝建五色琉璃行殿,是现 在已知关于建筑用琉璃的最早文献记载。在大同北魏平城 遗址中曾发现一些琉璃瓦碎片,胎质含细砂,釉作浅绿色。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琉璃瓦[47]。同时也证明《北史》 所记属实。

《山西日报》2003年11月18日报道,山西大同北魏建筑遗址发掘出土遗物以北魏磨光筒瓦和板瓦为主,其中部分瓦上有文字。磨光瓦的表面一是为了美观,二是提高了 |瓦的致密度,加强了防水性能。最大的板瓦长81厘米,宽50〜60厘米,厚2.8厘米,板瓦一端或两端有手工捏制的 波浪纹,并发现用于筒瓦的菱形瓦钉。大量瓦当的发现是 这次发掘的又一重大收获,出土的瓦当种类有莲花纹瓦当、 兽面瓦当、佛像瓦当以及各式文字瓦当,瓦面文字有“皇 万岁”、“大代(万岁)”等。

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七月,拓跋自盛乐(今内 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大同),改号皇帝,改元天兴, 从此大同成为北魏都城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北魏在 |大同建都后,“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建 设,宫殿苑囿、楼台观堂等重大工程上百处。当时北魏平 I城北面为皇城,皇城南是周围32里的郭城,内包周回20里的京城。平城建筑宏伟,风景秀丽,从北引如浑水入城,从西引武州川水入城,大街有潺潺流水,东西鱼池有游鱼嬉戏,水旁是弱柳垂杨,杂树交荫,把城市打扮得清新雅致,花团锦簇。山西省考古所、大同考古所联合发掘的大同操 |场城北魏一号遗址经专家研讨后,认为该遗址建筑宏大,出 土文物及瓦当有皇家风范,对进一步硏究北魏都城平城的 社会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这处遗址是北魏都城平城发现 的第一处大面积建筑遗址,在遗址周围和灰坑填土中出土 了大量的北魏时期的筒瓦、板瓦有“大代万岁”、“万岁富 贵”、“传作无穷”等字样和莲花纹、兽头、莲花佛像等纹饰精美的瓦当,品级极高,气概非凡,帝王色彩鲜明,考 古专家们初步认为可能是寻找已久的北魏皇家建筑遗址, 发掘中还出土大量北魏筒瓦、板瓦、脊饰、各式瓦当等建 筑材料,以及辽、金、元各朝瓷片等遗物。图156为大同北 魏平城遗址出土的特大板瓦、筒瓦、兽面瓦当及磨光铺地砖。在图156中可发现,其中的筒瓦和铺地砖非常明显地 是经过了表面处理,光洁发亮。另外洛阳北魏官府建筑群 遗址也出土有大批质密坚实,表面经刮磨,有光泽、制作精细的各种瓦件。隋唐时砖瓦装饰深得此影响。

 
打赏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