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以砖瓦为载体的历史人文现象

   日期:2016-04-25     浏览:301    
核心提示:中华砖瓦历史源远流长,从其发祥与发展过程看,无论是制作加工或纹饰雕刻,都存在着原生态自然痕迹。
中华砖瓦历史源远流长,从其发祥与发展过程看,无论是制作加工或纹饰雕刻,都存在着原生态自然痕迹。

首先它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环境中经历自然繁衍(群婚)到自觉繁衍(氏族)和从意识到思想的过程,是人们在劳动自立的过程中进行泥与火革命的一个重要发明,这对于改善居住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其次从烧结砖瓦雏形期看,无论是红烧土块、陶块,也无论是木柱陶墙,都具有坚固防潮、防火防雨功能,从而就确定了它的有用性而为人们所认同,也就成为当时一种功利时尚文化器物,夯实了它的发展基础而成为先人发明,后人享用的价值文化奇观。人们可从其自然生态到人文生态的发展中理清脉络,为可持续发展创新文明获得思想启迪;

第三、在其形制实体和外表纹饰的装潢变化中,我们可以发掘出古人美学思想的递变过程,摸索古人思想、知识、信仰基元和嬗变所蕴涵的“损己以复天理,为他而能文章”的道德观给砖瓦注入活的灵魂;

第四、所谓“历史”,无非是在过去时空中曾经出现过的人、物、事。历史人物随生命终结而作古,其飞黄腾达、愚贤忠奸都成了故事,只能从后人撰写的书籍或戏文中得以窥见。同然,许多时代精美的器物也随时间消逝而被湮没,至多只能在博物馆的玻璃罩中向观众诉说往日的辉煌。人们可以聆听、赏析,也可以随意走开,总显得有几分凄惨,几分失落。然而烧结砖瓦则不同,无论年华多么久远,也无论是旧房拆下,它总是活生生的可在新居上重放光彩。尽管它很平庸,上不了史籍的“光荣榜”,但历代人们又不能须臾离开;尽管它不是苏帛徽宣,但文人墨客、高人大匠总要在它的肌体上做些文章点化它的功能,粗犷中蕴涵文气,精巧中露出神灵。构建出多种风格的建筑群落与天地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满足人们思想文化、精神信仰、生活需要、以及美伦美奂的情趣要求。久而久之,便成习惯。后来的人们把前人技术知识、思想信仰的终点当成新的起点,按照自己的文化及思想信仰和时代要求在延续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代一代的思想文化信仰和知识技术的叠加、沉淀形成了形而下的实用功能到形而尚的精神文化过程的延续。  例如:夏时改前人之“红陶文化”,用“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西周发明大型空心砖,改革纹饰,发明瓦当;春秋战国时期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非常活跃的时代里,随西周王朝灭亡,诸侯自立于强大之中,东周所谓“天下共主”只是一种象征,而导致神权权威的旁落,各诸侯国新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剧烈动荡,流派纷呈,“道术为天下裂”使神话时代那不言自明的“真理”终结,人们在理智的思索中重新观察天地人事的存在秩序,开始不完全依赖幻想而用自己的理性寻求真理,修复对宇宙的模糊认识,创造新文化的辉煌,推动了各国砖瓦艺术文化的发展(秦、齐、燕),出现了装潢精美的瓦当、画像砖、纹饰方砖、龙凤纹空心砖,开启了中华砖瓦艺术文化殿堂之大门;秦代大兴土木,集各国砖瓦艺术之精华,在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墨彩;从汉唐到宋元明清各代,新的历史重叠在旧的历史之上,七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华砖瓦文化艺术史,并且其长存性仍活现于现代社会中,为现代居室可持续发展提供着经验。因此,撰写本书时既要借鉴古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反复思索所形成的观念和方法,又要在历史发展阶段上鉴别其思想信仰、艺术文化特色,做出赏析;既要侧重知识、思想、信仰、文化、艺术的涵盖面,又不被所谓历史艺术经典所束缚,突出平民性、大众性。  中华砖瓦历史源远流长,但是,自有文字以来,在历史古籍里少有记载,至多为只言片语,令人费解。

究其原因,大致为三个方面:第一,砖瓦这类器物在文人眼里无非是一种平庸的建筑材料,平庸的砖瓦断然不会上历史的“光荣榜”,故而留下历史空白;第二,就文化意义上看,尽管砖瓦为宗庙、皇殿装点了辉煌,但乃匠作,在文人记载皇宫坛庙大手笔时不经意间留下一点“飞白”,我们认为,这种缺撼恰巧给人们鉴赏砖瓦艺术文化留下了广阔空间;第三,从砖瓦附着的道德思想嬗变传承看,这种以砖瓦为载体的历史人文现象,似乎也只是经典的复制,不为史载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不然,烧结砖瓦所表现出的历史文化现象、艺术表现手法不同于青铜器、玉器,更与木雕、石雕不同。


 
打赏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