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中华烧结砖发展的雏形期

   日期:2016-05-05     浏览:341    
核心提示: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我国史前先民对红烧土的利用而逐步变成了专门的加工制造,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制品“砖”。

 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我国史前先民对红烧土的利用而逐步变成了专门的加工制造,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制品“砖”。例如:安徽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有一个高出地面约5米的土堆,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以及动物骨骼、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600多种)和泥塑艺术品。经过专业仪器的检测,证实了这些出土文物距今已有七千三百年的历史。在蚌埠市工作的安徽考古所负责双墩遗址发掘的阚绪杭研究员讲:“的确在双墩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块,有大有小,有的还特别大,最大块的尺寸有20多厘米,厚度约13 ~ 14厘米,估计烧成温度在900°C左右,因此推测肯定与建筑有关。但至今在双墩遗址还未发现陶窑,无法确定该红烧土块是专门加工用于建筑的,还是利用烧陶等出现的红烧土。”阚绪杭研究员还讲:“国家已给了钱,今后要再次挖掘,要多注意红烧土块。可能又会有新的发现。”(与阚绪杭研究员电话通话记录)“双墩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被正式提出,这是三十多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 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后得出的结论。

考古发现,早在六千四百多年前,母系氏族时期的西 安半坡先民就采用橫火膛窑和竖火膛窑烧制盛水、煮饭等六类日用陶器,就掌握了制陶的基本热学知识,为以后制造烧结黏土砖、瓦奠定了基础。

湖南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城址,因位于澧县车溪乡南 岳村城头山而得名,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古城遗址。从 1979年始,经过近二十年的考古发掘,已发掘出一个面积 达300平方米以上的制陶和烧制红烧土窑作坊遗址,窑体8 座,其中7座属于距今6500~5300年的大溪文化期,1座属于距今5300?4600年的屈家岭文化期。在6500?5000年前,这样的作坊规模是相当可观的[16]。在作坊区里,不同的窑烧制不同的制品,有的烧制陶器,有的专烧红烧土块。在从城东门到城中心作坊区,有一条长长的红烧土路,完全是用红烧土铺筑而成。陶窑和红烧土窑所用黏土,都是就地取材,用的是当地的米黄色黏土,与今天的烧结砖所用原料是同一种黏土[16]。

湖南省城头山遗址还发现了红烧土块(日本有关考古 专家称这种“红烧土块”就是最早的砖)建筑遗迹。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介钩所长讲,在发掘中确实发现有的红烧土块两面平整,形状类似现今的砖。足可见这种红烧土块在烧制之前是经过了专门加工的(摔打或是团成简 单的块状)。约六千四百年前的红烧土块(砖)是在祭坛西侧的祭祀坑的底部发现的。这比约四千五百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用烧结砖建造巨大的台基式塔庙的时代还要早。 同时也证明,人类最早的古城并不仅仅是出现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岸地区。

长江一带属于多雨地带,晒干的砖还不宜作为建筑材料,因此便引发出了烧制成砖块——红烧土块。同时,还发现了约五千三百年前的用烧好的砖(红烧土块)铺成10 ~ 15厘米厚的道路遗址(长约30米)和用烧好的砖作为地基的神殿、王宫遗址。根据出土遗物,碳-14定年分析结果, 认定是约五千三百年前的遗址。城头山古城不仅有专门的制陶和红烧土块作坊区,而且产品数量巨大。据分析不是完全供自己所用,而且有些产品不仅供给本部落,而且供给附近的其他部落。说明当时的矿业(开采加工黏土和制陶 手工作坊)活动与农业生产活动已有明确分工,城头山古城或许已成为当时的一个陶器生产中心[16, 17、18]。

距今约五千五百年历史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发掘出用大块大块鲜红的陶块铺成的大广场,还砌成古井井壁。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原始部落中心,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巢湖流域,经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5300?5500年,与辽宁红山文化的年代相当, 而早于浙江良渚文化[23]。这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红陶块遗迹, 面积近3000平方米。该处有红陶块砌筑的建筑遗迹,厚度 0.5?1.5米。考古学家推测,其可能是神庙或宫殿建筑。红烧土遗迹的南部有一口用红陶块砌成井壁的水井,其口径约1米,深约3米。凌家滩红陶块系将稻秆、稻壳等拌合于黏土原料中,经摔打成型,再置于窑内烧制而成的红色陶 质块状物。红烧土是由人工摔打、烧制而成,质地坚硬,颜色多样,一般呈现出鲜艳的砖红色、黄色[22]。个别地方还发现少量炼渣蜂窝状的过烧结块,其质地坚硬。尽管红陶块的外形不甚规整,但其质地与烧成工艺似乎已与砖无异, 完全可视为砖的雏形。应邀考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鸿勋研究员认为,凌家滩遗址所见的红烧土遗迹与 别处的有所不同,应该称为“红陶块”。这种人工制作的建筑材料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项革命,意义重大。考古专家推测这种“红陶块”应是砖的前身,因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兴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联合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这种红陶块共同进行了测定研究[20、21],认为该红陶块应该是距今五千五百年左右的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18]。考古学家和研究人员已认定 其原料中含黏土矿物,烧成温度约950?1000℃,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非常接近,应为“砖的雏形[20、21]”。为了进一步证明这种结论,测试分析了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同时对比分析了明 代砖、汉代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发现“红陶块”系黏土原料在950℃以上温度下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抗压强度、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图1为凌家滩考古发现的“红陶块”及建筑遗迹。

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红陶块和用红陶块砌成的古井壁、 建筑遗迹见图1中的1、2、3、4。凌家滩建筑遗址的“红陶块”样品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其外貌不甚规则。

1-1:红陶块砌成的古井图

(The ancient well wall was built by the "red-pottery clump'')

1-2红陶块(未切开)

("red-pottery clump''(not cut))

1 -3:切开后红陶块的截面形貌 (The section form of cut "red-pottery clump'')

1-4:紅陶块建筑遗迹(“Red-pottery clumpT building relic)

图1:凌家滩遺址(五千五百年前)发现的红陶块及用红陶块砌的水井壁、建筑遗迹(安徽考古研究所张敬国敎授提供照片)

(Fig.l: Red-pottery clump,' -Embryonic Brick (3500 B.C. ago). That “red- pottery clump”was excavated from Lingjiatan site in Anhui province, which was 5500 years ago. A large square was paved and an ancient well wall was built by the“red- pottery clump”with the bright red. According to archaeologists conjecturing,the“red- pottery clump”was made that straw, straw hull and clay was mixed and was beaten by manual work into clumps, and then they were setting in kiln for firing. United key laboratory of archaeometr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hui, Hefei did some tests on “red- pottery clump”, such as the structure, minerals, firing temperature, water absoiptive rate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It was found that “red- pottery clump”was fired from clay materials over 950℃. The color of “red- pottery clump”is the bright red and part yellow and also had reduction core. The“red- pottery clump”has still the high strength today; therefore, special kilns fired them consequentially. In despite of externality were not standard cuboids, but the physical capability and production process were approaching very modern bricks. All of these results support strongly the archeologist's conjecture that ''reel-pottery clump'' from Lingjiatan site might be the rudiments of brick.)

表面呈砖红色。样品体积较大,切开后,可见内部为青灰色。其他对比分析样品有:安徽省涡阳县正殿乡扶阳侯宫殿遗址地面上的汉代砖、取自安徽凤阳明皇宫城墙的明代砖、安徽省合肥砖瓦厂的现代机制砖,以及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陶片等。研究结果表明:

(1)凌家滩红陶块截面的颜色由外向内明显不同,它们的吸水率和抗压强度也随之呈梯度变化。相对而言,其青灰色内层的吸水率较小,而抗压强度较大。

(2)化学成分和物相分析表明,红陶块由黏土矿物组成。青灰色内层出现的铁锰尖晶石,应与泥坯中掺有稻壳 等有机材料和在内部形成还原气氛有关。

(3)根据XRD (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热膨胀分析结果,可确定凌家滩红陶块的烧成温度在950℃以上,由此证明其系窑内烧成。

(4)凌家滩“红陶块”和其他历史时期的砖样相比,其内层的最大抗压强度、吸水率与现代砖已十分接近,且明显优于明代砖。(以上结论摘自《五千年前陶质建材的测试研究》和《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凌家滩“红陶块”》[20、21])

以上结论支持了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形的推测。

在此前发现的使用烧结砖的古遗址中,是属于印度文明的摩亨佐•达罗城和哈拉帕城遗址(约四千五百年前),因此在此前,认为该遗址是世界最古老的用烧结砖的遗址之一。 在长江流域,古人从对红烧土的利用到专门加工成制品并使用,中间经历了近千年时间。当时代进入到距今五千年左右时,先民们对这类红烧土的使用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此时的红烧土块已具备了现代概念上的砖的某些特征,完全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是烧结砖发展过程中的“雏 形”期。例如:

安徽省蒙城县许疃镇毕集村东200米,有一处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最丰富、规模最大的史前建筑遗存,这就是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自1989年起,对这里先后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发掘,掲露面积上万平方米,清理出五千年前的红烧土房56间,该红烧土房为史前豪宅[29]。尉迟寺遗址成为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原始第一村”,其重要的原因是在这里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房屋遗址。这里出土的红烧土房,为当时人类最豪华的住宅。每间房子均由墙体(主墙和隔墙)、房门、室内桩、房顶、居住面、灶址等部分组成,建造时均经过挖槽、立柱、抹泥、烧烤等工序。红烧土房制作工艺复杂,先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墙体和屋顶,再用火烘烤,直至整个房屋变成红色。红烧土房是史前人们烧制的最大最硬的陶制品,这样的房屋冬暖夏凉, 坚固美观。为全面寻找当时的村落规模,2001年考古专家对“中国原始第一村”进行了第二阶段发掘,于2004年结束。出土了大量的儿童瓮棺葬、陶杯、陶器、红烧土排房等文物,并在村落中央发现一个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大型中心广场,圆形,用红烧土粒铺设而成,表面光滑,厚 10厘米,从剖面可明显看出人工铺垫的痕迹。已清理出的红烧土房,面积从2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不等,总长度达75米,与先前出土的几间红烧土房相对接。整个村落呈现为由3排平行主体房屋组成的“丰”字型格局,表明这个村落在建设前有过统一规划,加上村落中央的大型广场和外围大型的环形壕沟,形成一个宏大的整体格局。中国建筑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杨鸿勋教授说,尉迟寺遗址的重要遗迹就是这些房子,中国史前建筑保存得如此之多、如此完整的不多。这些红烧土排房不但是一次性建成的,而且有可能因为自然灾害或战争,整个村庄又一次性被遗弃,从而使遗址保存得如此完整[28、29]。

近年来发现,在大汶口文化阶段(距今为5500~4500 年)或相当于大汶口文化阶段,发现的红烧土建筑越来越多,与尉迟寺遗址类似的有河南郑州八里岗、湖北枣阳雕龙碑以及河南淅川独楝树遗址的排房、下王岗遗址的长屋等。

枣阳市雕龙碑遗址15号房址是一座经人工烧烤的大型 多间式红烧土建筑[3(3],其形状为长方形,内部又用隔墙分 成7个长方形小间。内外墙体上皆有排列密集的柱洞,墙体 上共发现8座带沟槽的推拉门。每个隔间内各设一个灶围, 有的还设储藏室。居住面使用石灰和类似混凝土的材料。F15属雕龙碑遗址第三期,年代距今五千年左右。

崧泽文化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赵巷镇崧泽北村,崧 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得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同里遗址[32]抢救性发掘,发现崧泽文化一座祭台和64座墓葬。祭台被宋代地层所压,建筑在其下的崧泽文化村落之上,形状呈正方覆斗形,顶部宽10米、底部宽16米、髙约1.3米,土台5 个面上贴有红烧土块,其下四周场地也用红烧土铺垫,近 土台处场地红烧土块较密集,远处渐稀少,距今有五千多年。发掘出的高台地,位于崧泽墓地的东南,台地建在原生土上,经过发掘和勘察,已基本摸清台地的形状是东西 窄、南北宽,现存面积超过230平方米。高台顶上有一片红 烧土面,红烧土块个头较大,其性质类似于晚于其一千多年的良渚文化祭坛[32]。还发现了很多崧泽文化时期用红烧 土的建筑,如:在宜兴骆驼墩遗址中发现人类居住遗址由主间和套间组成,地面为红烧土,建筑遗存结构完整。

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距今约四千八百年,相 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代)中发现有大量的红烧土块堆积,据分析,这些红烧土块是用来铺地防潮的。该红烧土块见图2所示。

图2: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红烧土块(照片摄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Red-fired color clods were unearthed from Sanxing Dui site of Sichuan province)

综上所述,考古界所称的“红烧土块”,乃是中国烧结 砖最早之“雏形”,亦为烧结砖之“元祖”。特别是安徽含山 凌家滩遗址发掘出的大块鲜红的陶块和用黏土由人工摔打、 烧制而成的红烧土块,湖南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城址出土、约四千六百年前烧成的、被日本学者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 “砖”,可谓为中国最早的“烧结砖”。

从以上考古发现的实物可知:我国烧结砖出现的历史 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应有七千多年历史。



 
打赏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