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袭来,钢市面临考验。“北材南下”,将成为影响钢市行情的一大不确定因素,因而受到钢贸商的关注。
近来,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遭强冷空气横扫,带来大范围降温雨雪天气。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预警和寒潮蓝色预警,北京、河北相继发布暴雪红色预警,预计这些地区的降雪今天仍将持续。同样,寒潮袭击国内钢材市场,其影响不能说不小。
这些天,北方不少地区气温猛降18℃-20℃,纷纷下起暴雪,西部、北部的降雪超过15毫米。受其影响,露天建筑工程停止施工,钢材需求量明显减少,尤其是螺纹钢、线材、盘螺等建筑钢材的消耗量锐减,导致当地钢材市场供给过剩,供需矛盾凸现。无疑,这批过剩资源将分流,投向南方市场。每到严冬季度,“北材南下”犹如候鸟一样,随季节不同周期性进行迁徙。然而今年的“北材南下”与往年相比似乎又有不同,今年建筑钢材市场价格的区域差异较之往年仿佛更为明显。诸如,时下北方地区的钢价跟华南地区的差价已经超出300元/吨,在利润刺激之下,流入华南市场的北方资源将显着增多。但是华东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建材差价仅100-200元/吨,尚难以形成明显的利润空间,所以短期北方资源对华东市场冲击有限。
不过,一些钢贸商认为按照传统惯例,每年的“北材南下”都会出现,不可避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今年“北材南下”启动的时间早,区域间的价差大,或许“北材南下”的程度将会更大,预测后期“南北差价”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北材南下”将使南方市场承受更大的销售压力。对此,已经引起南方地区的钢贸商高度重视和关注,不少钢贸商针对今年“北材南下”可能出现的市场变化,研究应对的对策和制定经营策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
可不是吗?沪上有的钢贸商对时下申城的钢材市场运行状态,探讨“北材南下”带来的影响。总体感到,今年上海地区的钢材贸易企业由于遭到资金紧张、融资渠道受阻等诸多因素,贸易商的订货量比往年明显缩减,现在不少钢贸商拥有的现货资源普遍不充裕,品种规格不齐全,脱销、断档现象明显,钢材的社会库存量偏低,创近2年来的新低。在这种状况下,“北材南下”对上海等南方市场的冲击波或许不会太大,这或许是今年上海建筑钢材市场的一大特点。
不过,钢贸商对“北材南下”的冲击波并没有放松警惕,因为对比去年的冬季,今年东北地区钢厂对南下建筑钢材资源的订货优惠力度和计划投放量均有提高,因此“北材南下”的力度将大于去年,其冲击波也将明显增大。针对可能出现的冲击波,沪上钢贸企业大都持谨慎心态,“囤货”热情并不高,即便北方钢厂给予优惠政策,也不想贸然“吃北材”,博行情,而是把防范风险放在首位。更多的钢贸商利用期货市场的规避风险功能,通过在期货上买卖进行套保。目前现货和期货存在一定的价差,锁定终端的贸易商,完全可以在期市买卖,套期保值,不必去博行情,冒风险。
其实,南方市场的钢贸商这种心态,对于北方钢厂来说,似乎亦值得深思,该如何将“北材”向南分流。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对比近几年的库存变化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贸易商开始放弃传统的“冬储”经营模式,减少库存积压,降低经营风险。
尤其在上海地区,因为“仓单事件”的频发,经销商利用库存融资的渠道基本丧失,他们主动“囤货”积极性未必高涨。此外,相对华东建筑钢厂趋于灵活的定价政策,东北钢厂按照到货后每吨下浮多少定价结算的模式未必真的具有优势。这给“北材南下”设置了诸多障碍,后期东北钢厂资源抵沪的力度,并不完全取决于钢厂的订货政策和计划投放量,更多还要看贸易商的接受能力和市场消化能力。所以说,“北材南下”,北方地区的钢厂还需认真研究,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