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砖瓦文化:唐代流行手印砖是“商标”还是工艺

   日期:2016-01-13     来源:网络    浏览:125    评论:0    
核心提示:古代砖瓦上的历史痕迹,砖瓦在中国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工艺,在几千年前它就已经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近日在唐定陵周围竟然

古代砖瓦上的历史痕迹,砖瓦在中国是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工艺,在几千年前它就已经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近日在唐定陵周围竟然发现了大量的窑址。

唐定陵周围为什么会有500多座窑址,唐代的工匠又为什么要在砖上印自己的手印?昨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院获悉,我省考古人员在“唐代最大规模砖瓦窑场”陕西富平桑园窑址,又新发现了48座窑炉和大量手印砖,其中部分窑炉可能是唐开元年间为修缮遭受火灾的唐定陵需用的砖瓦而开的窑炉。

“唐代最大规模砖瓦窑场”

桑园窑址是迄今已知的唐代规模最大的砖瓦窑场遗址。此前我省考古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窑炉、取土与初加工土料的场所、坯泥堆积坑和窑后排水设施。根据以往考古人员对唐代帝陵进行的考古工作证实,唐十八陵中,有11座都在附近发现有砖窑遗存,除定陵外砖窑遗存数量均未超过20座。专家根据桑园窑址出土的鸱吻、兽面砖等建筑材料分析,此窑址是为修建定陵供给其砖瓦等建筑材料的窑群。

此次专家新发现了两座巨大的窑炉,单从体积看是以往窑炉的2倍大,窑室内部平整,显示了当时高超的筑窑技艺,发现时窑内还有大量没有烧制过的砖坯。在窑场的中心部位,专家还发现了两组东西向分布的窑炉,通过钻探得知,这一区域共分布窑炉48座,以烧瓦为主,这也与整个窑场职能分区相契合。在此之前,桑园窑址已发现窑炉495座,加上这次新发现的48座窑炉,目前发现的窑炉总量已超过500座。另外,考古队从日常调查中获知,在村庄民房建设过程中,曾多次发现砖瓦窑,专家推测该窑场拥有的窑炉数量还远不止现在所掌握的数字。

为什么定陵外的窑炉数量多出其他唐陵数百倍?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于春雷说:“定陵是唐中宗李显的陵墓,史料记载李显意外死亡后整个李唐家族陷入储位之争,直至李旦继位后才得以安葬李显。”于春雷推断,碍于下葬时间限制,定陵的修建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用人海战术对抗时间紧、工期重的修陵任务,因此有大量砖瓦窑存在的需求。

手印砖始现于唐中宗李显时代

据史料记载,唐定陵在历史上曾遭受过3次较大规模的损毁,分别是“开元五年(717)十一月乙卯,定陵寝殿火。”“永泰元年(765)二月戊寅,党项羌寇富平,焚定陵寝殿。”“大和八年(834)七月辛酉,定陵台大风雨,震,东廓之下地裂一百三十尺,其深五尺。”

于春雷说:“新发现的这48座窑炉成东西向,而以往发现的其他窑炉都是南北向。所以我们判断这两组窑,应该和其他的窑是不同时期建造的,根据出土的实物分析,新发现的这些窑炉可能建于距今1300年前的唐开元年间,是后期维修唐定陵所建。”

另外,考古人员在窑场边北侧还发现了很多手印砖。手印砖是唐代典型的建筑材料,综合以往的考古资料发现这种砖始现于唐中宗李显时代,到玄宗时代最为流行。除了窑场北侧外,专家们在南侧也发现了零星的手印砖,但比例远低于北侧。于春雷说:“这种区别说明窑场北侧区域与南侧区域是不同时期的窑炉,北侧区域要晚于南侧区域,应该是后期对定陵进行维修时使用的窑炉。但该区域手印砖所占比例仍没有达到后来的流行程度,判断也应该是开元年间修缮定陵时的窑炉。”

唐代为什么会流行手印砖呢?目前学界的普遍认识是唐代工匠自己在砖上打上的专属“商标”,目的是通过手印辨别自己的产品。但于春雷对此有不同看法,他说:“我觉得手印砖也可能就是当时的一种工艺,工匠们为了让砖坯与模子完全贴合,用自己的手压实砖坯增加其密度使烧制出的砖更结实耐用。”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