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不同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砖汇集在一起,找出其中的经验教训是我多年养成的“读砖”习惯。
一条烧结砖生产线从点火生产一路走来,总是磕磕绊绊要经历很多不如意的过程,其中最能体现这种经历的就是产品质量。当原料发生变化,当设备出现问题,甚至一年四季气候发生变化等都有可能对出窑产品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控制、管理产品质量是烧砖人很关心的话题。运用“读砖”这个办法,我们可以追溯生产工艺中各环节产品质量的控制不足之处,从会读,到会找,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读砖首先要给“读”打好基础,这就是资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些日记性的流水记录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是自己需要去“读”的书,这些资料包括最直观的产品样品,也包括原料、破碎、成型、干燥、烧结过程的一些技术数据,详尽一些的还应把影响因素记录下来,例如:雨季影响、设备故障影响、员工操作技能等,这些日常记录就是我们烧砖人自己写的“书。他可以是技术操作篇、成本管理篇、设备管理维修篇等多种内容和不同文章格式。将这些资料通过一定阶段汇总,就可以轻松的阅读了。
读,也可以选择长篇小说,也可以散文诗词,不同的作品读出的结果和感受也不尽相同。
长篇小说:将点火后生产出来的砖,在不同时期取样,详细记载当时的各种数据。这个不同时期是指当生产工艺的某一工序或数据发生变化时;记载的内容要详尽真实,例如当原料发生变化时,当码坯方式调整后,当进车速度加快或延迟时等,这些变化的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更长一点的可以记录冬天严寒和夏季高温高湿以及连续阴雨天等外界气候变化的经历过程。长篇小说的基础是长期积累,这些积累的经验教训也就是砖厂生产线的技术保障基础,是砖厂业务管理的说明书。例如当雨季来临前,根据以往的记录,我们应提前做好哪些工作,或者当原料发生变化时根据书上的记录,进行比例调配,避免损失等。
短篇小说与散文诗词:文章短的特点就是精悍,文章虽短,寓意非凡。烧砖人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现象进行阅读。例如:对窑车不同部位的砖取样进行对比,砖垛内外、上下、迎风面、背风面等取样来读,同时查阅相关资料数据:成型压力、真空、码坯方式、残余水分、风频、风闸、进车时间等,通过直观的看,到影响数据的分析就能很快的读懂这篇文章。这样的读看似很短,可一旦读透了,就是一片好文章。
以三张《世界砖瓦》的同行提供的照片为例,来读读这篇文章:出窑砖砖垛外表还可以,可砖垛内部产品出现严重的黑心,压花部位有凹陷变形,产品起泡、粘连。读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几个章节看:
一是烧结温度曲线。从温度监控数据观察,升温速度不合理,有急速提温现象,16#车位到18#车位升温375℃,22#车位807℃到23#车位992℃升温185℃,这两段升温异常是问题的关键,快速升温导致砖坯表面快速出现液相,液相阻碍了砖坯内外交流的通道,外面的空气进不去,砖坯内形成还原气氛(黑心),砖坯内的气体排不出来(起泡)。最高烧结温度为1018℃,温度过高。
二是码坯方式:砖垛最外一层砖尚可,砖垛内问题严重,这是因为砖垛外侧的砖能见到风,而砖垛内风量不够,这就要考虑码坯的方式问题,该现象采用三压九的码坯方式,码坯密度偏高;码坯方式还有考虑哈风口与横向风道是否对应,横向风道尺寸是否满足等,由于图片无法显示,只是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从温度监控数据也可判断码坯密度或风道问题,最直观的就是高温过后,温度降不下来。
三是考虑原料热值的参配过高,燃料(煤)的选择是否有燃点高的因素,其次影响因素还有成型水分对干燥烧结以及风机频率和风闸的吹着影响等。
由于只提供了几张现场的照片,没有其他辅助资料和数据,这篇文章只能读到这儿了。一块砖从原料、配比、拌混、破碎、加水搅拌进入陈化库就完成了原料到泥料的变化,这时作为读者,还不能直观到故事的结局,就像文学作品的的开篇,但这时伏笔已经被作者埋下了。从成型、码坯、干燥、烧结,我们就进入了故事的精彩部分,之所以精彩,就是他接近了大结局,我们的期待表现的更强烈,特别是砖坯在窑内的变化我们不能直观看到,这就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出窑了,文章读完了,是喜是忧也就明了了。
“读砖”看似读,实质是在查找问题的原因,我们既是读者,也是文章的作者,想读一篇好文章,就要先写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