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砖瓦行业沿用的表述可塑性的方法是1911年由瑞典人阿特博格(A.Aterberg)提出来的,以粘土呈塑性状态时的含水量范围来表示,称为可塑性指数,其值等于流限和塑限之差。流限(flowlimit)又称液限,是粘土进入流动状态时的含水量;塑限(plasticlimlit)是指粘土刚能被滚搓成直径3毫米细泥条时的含水量。根据这一方法,按可塑性指数将粘土分成为:高可塑性粘土>15%;中可塑性粘土7%-15%;低可塑性粘土<7%。这种方法多年以来广泛用于土壤学、工程地质学等部门。我国砖瓦行业虽说使用了多年,但仅是针对软质、分散的粘土原材料而言。对煤矸石、页岩等这些靠颗粒尺寸减小而获得塑性的材料来讲,使用这种方法有着很大偏差。
例如煤矸石、页岩这类原材料可塑性的高低,是依靠加工破碎,使其颗粒尺寸减小到一定程度,加入水分后颗粒的疏解(陈化)等来实现的,并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是可变化的。如果将富含伊利石的硬质粘土质页岩或煤矸石磨细到足够细的程度(如水泥的细度),其可塑性指数有可能会达到很高的程度,成型含水量和干燥收缩有可能比常见的粘土材料还要大,这完全与普通制砖粘土不一样。普通制砖粘土所具有的可塑性指数是相对稳定的,而这类依靠破碎加工处理时颗粒尺寸减小而获得可塑性的材料,其可塑性指数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是可变的,例如某种煤矸石在实验室中全部粉碎到0.9毫米以下时,按照土工实验方法,对其可塑性指数测定,可塑性指数仅为7.2%,但是加入40%的过火矸石后(基本上无可塑性),其混合料经加水搅拌、陈化、细碎对辊机碾练、真空机挤出后,其成型后小试样的可塑性指数竟达到了10.5%;又如其他的页岩,在试验中全部粉碎至0.9毫米以下时,按土工实验方法测得的可塑性指数为8.4%,但是加入40%(重量比)的粉煤灰后,经加水搅拌、陈化、细碎对辊机碾练,真空挤出机挤出的小试样的可塑性指数竟达到了9.5%。按照土工实验方法经过再验证后仍是如此,这就充分说明了目前砖瓦行业沿用的土工实验方法不能正确的反应出煤矸石、页岩这类原材料在加工、处理成型中物料的特性。为了进一步证明页岩或煤矸石这类原材料依靠颗粒尺寸减小而获得塑性的事实,在实验室中对石家庄附近某地的硬质页岩,将其分两组进行粉碎。一组为全部通过0.9毫米筛;另一组为全部通过0.5毫米筛。而这一同样矿物组成的页岩,仅因粒度不同,其可塑性指数的差异很大,一为4.8%(0.9毫米),一为8.9%(0.5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