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济宁市援疆工作按照山东省总体援疆规划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山东特色,争创一流”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开拓创新,不断解放思想,扎实苦干,全力全速推进英吉沙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2个援疆项目年内全部启动建设,投入援疆资金2.597亿元,开工率达100%,其中有20个项目圆满完成并交付使用,2个为跨年度项目,分别完成任务的80%和60%。
一、健全三项机制,创优援疆工作环境。一是领导推进机制。我市高度重视新一轮援疆工作,把援疆工作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抓,成立了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各县(市、区)及科技、发改、经信、人社、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济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经常听取前指汇报,及时解决援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政策保障机制。先后出台了《济宁市援疆工作总体规划》、《济宁市援疆项目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济宁市援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规定》和《安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政策,逐项细化具体措施,重点保证援疆工作顺利推进,形成了比较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三是财务监管机制。严格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和监督管理,资金拨付采取“建设单位申请、监理单位及项目管理负责人初审、审计人员全过程跟踪审计、财务人员和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审核、指挥部领导审批”层层把关的工作机制。配备齐全管理人员,目前,指挥部财务管理人员3名,会计1人,出纳2人;设审计3人,做到了人员齐备、分工明确。对援疆资金与自身经费实行单独管理、专人负责,保证了援疆资金安全。
二、创新五种方式,提升援疆工作能力。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按照省指和济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开展工作,与市直有关业务部门和英吉沙县委、县政府充分沟通、积极协调,共同推进工作,创新形成了“四个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
二是创新建设模式。建立了工程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和工程监管领导小组,坚持“四个优选”和“一二三四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采用B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创新了援疆重点项目的建设模式。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加强英吉沙县经济发展“硬件”建设,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坚持以园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成立英吉沙县山东商会,开创了英吉沙县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四是创新援疆文化。用援疆文化统领援疆工作,从文化层面发掘援疆精神,逐步构建起了具有济宁特色的援疆文化体系。五是创新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充实援疆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完善组织架构,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援疆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三、突出三项重点,助推受援地跨越发展。一是抓招商引资。始终坚持与英吉沙县“一盘棋”抓招商,共同研究招商政策,共同制定招商计划,共同部署招商任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各种招商形式,着力引进培育了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支撑作用大的龙头企业。截止目前,我们先后接洽投资客商415批次、1828人次;签订项目合同、协议85 个,总投资71.4 亿元,过亿元项目11个,其中山水水泥、山东冠鲁集团、山东公路集团、山推工程机械、山东诚祥集团等一批骨干项目落地建设。规划建设了英吉沙县新型建材(机制砖)生产基地,引进制砖企业28家,总投资8.2亿元,年生产能力14.2亿块。二是抓民生改善。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尊重民生、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工作核心,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当地干部群众办了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许多民生好事和实事。我们承担的22个援疆项目中,其中民生项目18个,占全部援疆项目的82%,涉及卫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等。项目包括城市棚户区改造、安居富民工程、小城镇改造提升、新一中建设、乡镇卫生院改造、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城区学前双语学校配套、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医疗卫生能力提升、就业前技能培训等。目前。除了新一中建设项目是跨年度的,其他17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并交付使用。三是抓人才支撑。今年济宁市实施的干部人才支持援疆项目在全省率先启动。按照援疆工作总体规划,济宁市投入援疆资金690万元,从济宁市选派200人次的教育、医疗、农业、旅游、城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英吉沙县帮助工作,济宁援疆人员达历年最多。济宁市不仅加大选派干部人才到受援地帮助支持工作的力度和数量,而且还不断增加受援地干部人才到内地挂职锻炼和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去年以来,从英吉沙选派50人次的教师、医生、农业等方面技术骨干到济宁进行锻炼培训;安排80名维吾尔族青年教师参加2年制双语培训;分批组织500名党政干部到山东省的新农村、企业、工业园区等考察培训;精心选拔5名科级领导干部参加济宁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不断强化受援地农业、卫生、党政等方面的人才基础。在总体规划安排干部人才挂职的基础上,济宁市又划出专项资金100多万元,增加38名英吉沙县党政干部和专业干部人才到济宁进行挂职锻炼。进一步优化了受援地干部结构、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为受援地培训了更好更多的干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