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墙材故事:消失了的土坯

   日期:2012-12-02     作者:流星的美    浏览:297    评论:0    
核心提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胶东一带,农家盖房子大都用土坯做建筑材料,砌墙盘炕也是。  土坯房墙壁厚度可达40余厘米,因此冬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胶东一带,农家盖房子大都用土坯做建筑材料,砌墙盘炕也是。
  土坯房墙壁厚度可达40余厘米,因此冬暖夏凉。盖一处房子,要用几千块土坯;盘一铺火炕,也要百八十块。因此,打土坯,就成了农家的一件大事儿。春天多风少雨,打土坯通常就在这个时节进行。打土坯是既要力气又要技术的活儿,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一般是生产队组织一帮青壮年劳力,一大早就到了场院,先在备好的黄土里倒上水,滋润一会儿。然后人们脱掉鞋袜、挽起裤角,赤脚和泥。等把泥和均匀了,力气大的用铁锨铲泥,上了年纪有些技术的则用手把持着土坯模子,开始脱坯。每脱出一个土坯,把模子的就要用水刷一次模边,再蹲着往后挪一小步。脱出的土坯多了,一伍伍、一列列,排得齐齐整整,就像列队等候检阅的士兵。晒上三四天后,土坯干了,就可以当建筑材料用了。土坯从不抱怨什么,叫它盖房,它甘为人们遮风挡雨;叫它砌墙,它忠实地为农家护院;叫它盘炕,它吞烟蹈火无所畏惧。直到最后,修房或修墙换下来的土坯被粉碎后,化作肥料,滋养农田,催丰了庄稼。土坯时时刻刻都在奉献着,就像一生都在土地里劳作的老农。一代又一代的土坯房,盛满了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农家一年又一年走过的贫穷艰难岁月。
  手工土坯退出农家盖房的历史舞台,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儿。那时候,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和乡镇企业的兴起,镇上成立了砖瓦厂,专门制作盖房用的红砖。砖坯也是用土制作的,只是里面掺加了少许煤灰。制作砖坯,要经过碎土、加水、搅拌、挤压、切割等工序。砖坯晒上半个月后,干透了,分量轻了许多,两块碰到一起,能发出很清脆的声音,就可以装进土窑烧制了。 暗灰色的土坯,经过高温烧制后渐渐变成了鸡蛋色,红里透着黄。出窑后,再也不怕雨水淋湿。人们用它盖房时,还要放进水里浸泡一会儿,加强它的承重。每当这时,红砖就像一个个活蹦乱跳的螃蟹,咕咕噜噜地往外吐着水泡。用红砖盖起的房子,墙壁厚度比土坯减少了15厘米,同样的跨度,实用面积增加了不少,农人很是喜爱。那时候,红砖灰瓦、玻璃窗门,成了农民建房的追求,也是农村开始走向富裕的象征。
  无论是手工制作土坯,还是土窑烧制红砖,都要占用蚕食大量的可耕地。这对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来说,潜在的危险是巨大的。这几年,随着国家节能减排计划的逐步实施,由城市而农村,实心黏土砖被禁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变废为宝的空心砖等新型建筑材料。如今,脱土坯的手艺失传了,林立的烟囱倒下了,曾被毁坏的土地复垦了。因此,我多少年都没有看见手工脱土坯的踪影了。
  消失就消失吧。土坯,还有那成为记忆的土坯房,不必留恋。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