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烧结砖时,要求粉料中不得有大于2 mm之颗粒,粉料中应含有不少于35%~50%粒度小于0.05mm的塑性颗粒,和不少于20%~65%的颗粒度为0.05~1.2mm的填充颗粒。
当用页岩和煤矸石、炉渣、矿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时,粉碎就成了原料处理的首要工序。
目前,多采用各种型号的反击式粉碎机、锤式粉碎机和笼形粉碎机等粉碎设备。对于软质页岩有选用多级辊式粉碎机,也有少数生产厂选用蕾蒙磨或球磨机。
其中反击、锤式、笼形粉碎机以其结构简单、产量较高、单位产量能耗较低,维修方便而被广泛选用。
这三种设备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粉碎后的粉料中有部分粒度大于2mm 的超标颗粒,原料硬度越大这类粗颗粒也会越多。为此不得不在粉碎以后加上一道筛选工序,把这些超标的“粗颗粒”筛选出来进行二次粉碎。
通常,人们把这种粗颗粒(筛余料)送回原来的粉碎机和原料一起再次粉碎。
细心的操作者都会发现,刚上班时这些粗颗粒的筛余料,并不很多,随着生产的进行,筛余料增加到快下班时最多可达到进料总量的50%,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锤头磨损了 ,所以余料逐步增加,这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因为原封不动的粉碎机,下一个班生产时仍旧是开始时筛余料较少,以后增加,快到下班时,筛余料又增到最多。
由于,这类击打式的粉碎机对于小颗粒的物质的粉碎效果很差,就和我们把拳头大小的一块土圪塔砸向对面墙壁,土圪塔立即粉身碎骨,但如果把只有黄豆粒大小的一块土粒砸向墙壁大都会原封不动,是一个道理。而且,细小的颗粒很容易从锄头、物料、打击板的间隙中“钻”过去,而逃过一劫。这就使想相当一部分筛余料能毫发无损地通过机器,原封不动出来,还是筛余料,所以以后运行中筛余料会“越来越多”。
笔者在西藏拉萨红墙烧结砖公司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该厂的原料是页岩和煤矸石,硬度4.5~5度,塑性指数4.6,原料经鄂式破碎机初碎,锤式粉碎机细碎,滚动筛分,筛余料回到锤式粉碎机,和初碎后的页岩、煤矸石一同再次粉碎。在粉碎工段,每天刚上班时,筛余料只有粉碎物料总重量的30%左右,随后逐步增加,快到下班时,会增加到粉碎物料总量的50%以上。而且,筛出来的“细料”也基本是粒度在1mm左右的“细沙”,基本没有粒度在0.05mm 以下的塑性颗粒(细粉),挤出成型十分困难。
当时,我采取的办法是“筛余料不再回到锤式粉碎机去重复粉碎,而是送入新增的球磨机中磨细到小于0.05mm”以保证在挤出成型时,粉料中有30%以上的塑性颗粒。结果,不仅解决了成型问题,粉碎机的生产能力也提高了三分之一!
由于筛余料都是些难于粉碎的粗颗粒,硬而结构紧密,水分进不去,而且原来大块物料上的表皮水,在前一工段的粉碎过程中已被产生的热量蒸发掉了,所以筛余料的含水率基本低于球磨机要求的“物料自然含水率低于3%”的规定。除非筛子出了问题,筛余料中有较多粒度小于0.05mm的细粉。实践证明是不会造成球磨机“结块”、“堵机”的。而且,由于筛余料的粒度大都只有几个毫米,大幅减小了球磨机的破碎比,所以球磨机的生产能力也成倍的翻番。
如果不用球磨机而采用雷蒙磨等具有磨碎功能的粉碎设备,相信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