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还原遗址 白象街将变“开埠公园”

   日期:2013-07-02     作者:流星的美    浏览:11581    评论:0    
核心提示:1891年,重庆开埠,成为内陆重要的通商口岸,下半城的白象街见证了这段历史。昨日,记者从渝中区政府获悉,白象街上现存的5处开埠
1891年,重庆开埠,成为内陆重要的通商口岸,下半城的白象街见证了这段历史。昨日,记者从渝中区政府获悉,白象街上现存的5处开埠时期的建筑将保护修复。清末年间的海关公署、大清邮局、商号、民居等“复活”,融入下半城改造中,成为集中展现重庆开埠文化的重要街区。
“江全泰号”曾属于美商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渝中区文物管理所人员,来到下半城与南宋衙门遗址一街之隔的白象街。
白象街属下半城拆迁区。在一片拆迁的瓦砾之间,插立着几栋造型别致的建筑。尽管历经风雨洗涤,墙面斑驳破旧,但其建筑风格仍让人眼前一亮。
“白象街5栋开埠时期的建筑遗址,已全都纳入文物保护,在旧城改造中原址保存了下来。”渝中区文管局副局长吴辉说。
记者看到,在白象街面对长江的一侧,有一栋四层楼高、中西合璧的老式建筑。在其门口,还挂这一块经受过风雨侵蚀的匾额,上面依稀可看到“江全泰号”四个字。
“江全泰号”外墙主要由青砖砌筑,正立面砖砌柱间开有大窗,窗上由3匹砖砌弧形窗拱。正立面每层有砖砌花式线脚,屋顶处有砖砌火焰型尖拱。木质门窗及雕花窗格等至今保留完好。
“江全泰号”是典型的中西殖民风格的建筑。该区文管所负责人介绍,此处曾为美商大来公司旧址,是开埠前长江岸边典型商号及旅馆。建筑大门的“江全泰号”四字,为商号招牌。
据房产资料查证,民国二十一年(1932)七月,经拍卖行拍卖,巴县法院将“江全泰号”判给杨芷芳。1952年卖给洪发利机器厂,1953年2月由西南机械管理局接收,1954年变更为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西南办事处,1963年变更为西南一机站。
该负责人称,“江全泰号”作为重庆开埠时期的典型商业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建筑艺术价值。2009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
该负责人透露,他们听白象街一些老人说,“江全泰号”抗战期间曾开设有舞厅,宋美龄常来此跳舞。
“江全泰号”前行不到20米,是白象街151号民居。这栋没有被拆掉的民居,外观是灰色石墙,青砖砌筑山墙面,砖砌饰条,木屋架小青瓦坡屋顶。
该区文管所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栋民居位于“江全泰号”和大清邮局之间,其建筑风格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具有中西折中的建筑风格,是开埠时期的民居代表,已纳入保护修复范围。
洋文票据催生“报关行”
继续前行,便是重庆海关报关旧址,也称大清邮局。建筑门窗均为砖拱卷造型,有线脚,青砖白缝,小青瓦屋面,西洋装饰风格。
据史料记载,该建筑建于19世纪末,清末为大清邮局。重庆开埠前后,川江尚未通行轮船,重庆港进出口物资均由木船承运。招商局于1884年在重庆设立“招商渝行”,俗称“福号”。1891年重庆开埠后,当时厘金税制尚存,商人深恐已报关的船货,在缴纳关税之后,还不能避免沿途厘金税卡的征课,只有通过报关行向海关交涉。而海关外国人居多,文件票据均用外文,普通客商因语言文字障碍,既不了解报关纳税手续,也不熟悉海关税则,因此报关行应运而生。“招商局”是最早驻重庆的机构,也是重庆最早的报关行。
清末海关大门中西合璧
在报关行旧址对面和旁边,分别是海关监督公署旧址和海关办公楼旧址。
记者看到,海关监督公署的大门至今保存完好。大门呈中式八卦形,却是欧式立面,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门牌风格结合。建筑顶层中部有圆形中国传统文饰装饰。内部为传统木结构,有内天井,围墙外底部有通风掩口,这是三栋建筑组合而成的宅院。
据史料记载,此处为解放前的海关总署,外面大街就是海关巷。重庆开埠成立海关后,虽然清政府任命了川东道台张华奎为海关监督,但重庆海关同其它通商口岸一样,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被英国人控制,英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委派英人霍伯森任重庆关税务司,中国海关监督形同虚设。
海关监督公署的斜侧,是砖木结构两楼一底的海关办公大楼。该建筑内最老的居住者、年逾八旬的邓婆婆谈到,该建筑是当时重庆海关的办事处,下办公上居住。建筑首层有海关接待室、走私犯关押处等。二层为干部办公室。三层为纳税室。四层(阁楼)为外国买办的住处。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