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大塘村拆两栋清末民国建筑:公示保护中拆除重建?

   日期:2013-12-11     来源:网络    作者:世界砖瓦    浏览:227    评论:0    
核心提示:网络配图《海珠生态城(首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10月1日至10月10日在市规划局规划在线公示,新快报记者现场

网络配图

《海珠生态城(首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10月1日至10月10日在市规划局“规划在线”公示,新快报记者现场走访发现有两处已列入文化遗产线索的房子已在拆除或已拆除重建。

根据公示,初步评估提出推荐的文化遗产线索共60处,其中大塘村的13处线索均为宅第民居,主要分布在大塘元龙大街、西华大街上,《新快报》去年曾对大塘村清末民国建筑进行文化遗产普查报道并提名给市规划局。拆除重建的两处文化遗产线索在西华大街上。

西华大街上烟尘滚滚,操着外地口音、张大嗓门吆喝路人的建筑工人急匆匆地推着装着泥沙、钢条的斗车走过。200多米的西华大街上,正在拆除或重建的房子已有6处,加上元龙大街两处,足有8处之多。

宽约两米的西华大街,每隔十米左右便有一座竹子和木板搭建的棚子。棚子围着新建的高四五层的水泥房屋框架,工人在棚子上忙上忙下。拆除房屋的余泥、重建的水泥、沙石、钢筋等都堆放在街口的李氏宗祠门口。

西华四巷3号,是本次公示的文化遗产线索之一。新快报记者现场看到,曾带石门套的青砖屋瓦顶已拆空,整间屋的青砖墙拆剩一半的高度。被锤下的青砖垒成砖堆,其中有的还是完整的青砖块。西面墙还没开拆,却已经被凿开一个大窟窿。

一名拆屋工人告诉新快报记者,房子已经拆了一段时间,估计要一个多星期才能拆完。“房子没人住了,主人让我们来拆,拆了可能重建吧。”他说。

另一文化遗产线索、西华大街25号已被推倒重建,成为高四层的水泥框架。框架首层地面上堆着建筑使用的水泥、沙石、钢筋和竹子。首层两边各有5根水泥柱,中央已建起了楼梯。

建筑工人在二楼、三楼作业,不时传出钻墙、敲打的声音。一名在二楼工作的工人说:“框架是我们搞的,到场的时候房子已经拆完了,一片空地,我们已经来了十几天了。”他说。

已被列入文化遗产线索的其他房子尚未拆除,但噪声、烟尘以及工人运送建筑材料时可能带来的磕碰都影响着对房子的保护。西华大街15号青砖屋,就距离正在重建的西华大街17号、16号不过四五米。

一位路过的阿姨主动对新快报记者说:“我来这里八年,这(15号)房子八年都是空的,又没人住,又没人租。像这种房子,修修多好啊。”

【红卫经济联社】

拆的房子是危房,重建不一定有许可

我们不想列入文化遗产线索,想改造

大塘所属的红卫经济联社一位姓谢的副社长对新快报记者表示:“这些正在拆和建的房子应该是经过鉴定的危房,是村民自己的财产,他们自己拆的,不一定有许可证,这事是街道办负责的。”

他表示不知道大塘的文化遗产线索正在公示中,但又说:“这是政府要我们列入文化遗产线索,我们并不想列入,我们想城中村改造。”

据一位大塘村村民透露:“这些房子是最近村民知道可以危房改造才拆的,应该经过鉴定才拆了重建的,如果不重建,塌了谁负责?”

据了解,目前部分尚未拆除的列入文化遗产线索的房子,都是没人住的侨房。

【江海街道办】

曾转发文化遗产线索征询函

拆危房重建是否经报批待查

大塘村所属的海珠区江海街道办事处副书记陈敏时证实,确曾向大塘村转发过区规划分局与区文广新局对文化遗产线索征求意见的函,他说,大塘村委回复说村民认为这些房子的年代并不远,也很危旧了,达不到保留的标准。但他表示最近的危房改造是否都经过报批,需要核查。他证实,大塘村最近确实有一些危房申请改造,因为前段时间台风多,街道办也要求村民进行改造。但他强调,这些改造的危房必须要提交相关部门的危房鉴定资料,重建要经过报批。他让新快报记者提供有关拆除重建的房子的信息后说,我会通知有关部门查清楚。

【市规划局】

线索已实行“预保护”不应拆除

区政府是规划编制主体也是预保护主体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获悉已列入文化遗产线索的房子已被拆除后表示震惊,指这些已列入线索的房子已实行“预保护”,是不应被拆除的。市规划局6月后已对全市各区文广新局、规划、国土、街道等进行过培训,要优先保护正在编制控规的区域内的文化遗产线索,区政府是规划编制主体,也是“预保护”主体,应守土有责。

他表示会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到现场核查。

【专家视点】

老建筑危旧引发拆旧建新,专家呼吁:

要财政补贴

危旧历史建筑修缮改造

自广州市长陈建华在6月26日市规委会上指示所有控规尤其是重大平台项目都要做文物及历史建筑线索的排查后,广州多个重大平台项目已先后进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公示。但却先有沥滘村民上书反对将自家列入历史建筑线索(详见《新快报》9月25日A20-A21版),现在又出现大塘村民在公示前已拆房。然则,在历史建筑未正式认定、控规未审批生效前,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利益冲突的局面?

目前制度缺失,抢拆难以避免

有规划专家认为目前这些城中村村民的拆建可能都是违章建设,没有经过报批。在目前大面积普查文物与历史建筑线索时,可能会引起面临城中村改造的村民误解导致抢拆。

按道理说已列入线索的建筑,已进入准保护状态,但如果是经过报批的,现在文化遗产线索未正式认定,政府无法及时撤销行政许可、或暂缓执行,村民要拆房,政府也是没有办法的。只能加快历史建筑保护的立法。

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王世福教授则指出,由于目前制度的缺陷,出现公示期间拆房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

要对历史建筑修缮保护资金支持

王世福教授认为,历史建筑保护是公共利益优先的行为,而危房是私人的,改造也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当然拆旧建新只是其中一种办法,不拆加固也是一种办法。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时,既然是公共利益优先,就应有一定的公共财政匹配进行修缮补贴与补偿。

不少专家都一致认为政府必须对列入保护的建筑修缮划拨经费给予资金支持。

要对历史建筑分类保护

针对目前仍有不少业主不支持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王世福教授指出,目前对文化遗产保护尚未形成全民共识,应考虑实行分类保护,对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实行禁拆、缓拆,对传统风貌建筑实行拆迁许可,可以对拆除与否进行协商。

王世福同时批评目前的城中村改造仍然是逐利的成片拆除的“猎德模式”,如何通过规划设计达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改造主体的共赢,目前设计与空间的技术安排没有跟上,缺乏一个成功的范例让市场有信心接受。

文化遗产线索普查负责人张智敏:

9月初还组织过专家现场评审

政府应管控好这些房子

“9月初还对列入文化遗产线索的这些房子组织过专家现场评审,这么快就拆了?”负责进行文化遗产线索普查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张智敏博士惊讶道。他透露,根据这些线索,海珠生态城(一期)的控规已进行了调整,保留这些房子。既然这样,从区政府到街道办都要对这些房子管控起来。他说,此前已有两栋列入线索的建筑在第二次核查时被拆掉。

张智敏介绍,海珠生态城(一期)的文化遗产线索前后经过了四次专家评审。新快报发现被拆的两栋建筑一栋是清末的,一栋是民国的。这份名单街道办应该是知道的,因要征求村里的意见。

针对村委表示不想把这些房子列入保护而想改造,他说,其实大塘村需要保留的这些房子都比较集中,完全可以相对成片地完整保留,而把这片区域的容积率转移到别的地块上去。对开发商及村的利益完全没有影响。

他希望今后可以更多地对城中村改造进行引导,让文化遗产保护与各方利益达到平衡。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