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资料图
2013年10月17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终于击败韩国知名承包商大宇,拿下韩国釜山海云台LCT城市综合体项目,可以说是其众多海外“攻城拔寨”的缩影。
在海外中标超过百亿的项目中国建筑并不少,像澳门米高梅娱乐城、阿尔及利亚大清真寺都是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大项目。
外界看来已具国际范儿的中国建筑,其董事长易军并不以为然。中国建筑有更为宏大的目标,即“十三五”期间要把中国建筑办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建筑地产企业集团。如果把这个“最具国际竞争力”数字简化为跨国指数,那就是“把海外总资产占比,海外营业收入占比,海外人员占比,这三个指标加权,得到跨国指数,我们希望未来能达到或者接近30%的占比,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易军这样告诉《英才》记者。
然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虽然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但欧债危机后续效应仍未散去,美国“财政悬崖”也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发达经济体的内部需求,导致其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似跨国指数只有30%,但是对中国建筑2013年将突破6000亿元的营业收入而言,庞大的基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国际化的挑战虽然存在,但是对易军和中国建筑来说,增长的压力更多的来自国内。
伴随4万亿刺激计划和中国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建筑连续8年实现了高速增长。2006年,首次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营业收入也从1157亿元增至5715亿元,增长了近400%。从规模角度看,中国建筑已然稳居全球建筑行业老大的位置。
不过从形势上看,一切似乎充满了变数。宏观上,国内经济通胀风险犹存,政府不能再继续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地方债务问题日益显现,区域经济也面临减速风险。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如果出台,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也可能出现长期拐点。以上诸多因素,不仅为国内经济的复苏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也为中国建筑发展前景打上了问号。
“中国的增长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种中国奇迹,中国奇迹背后也支撑了中国建筑的奇迹,这种奇迹是不可复制的,全球任何市场要复制中国模式根本不可能,所以中国建筑这种模式也很难复制。”对于未来的挑战,易军有着充分的认识。
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中国建筑未来凭什么能持续高速增长?作为最大的建筑企业,将怎样应对扑朔迷离的产业未来?被业界称为城镇化的最大受益者,会怎样规避风险布局产业链?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又如何能不断提升跨国指数?
采访中,易军多次提及风险和危机,浸润湖湘风骨的他很认同同乡曾国藩的做事准则“未来不迎,既过不恋,当时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