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评论工作坊为中国建筑评论注入新空气

   日期:2014-01-07     来源:网络    作者:世界砖瓦    浏览:354    评论:0    
核心提示:建筑建筑评论工作坊,在第三天晚上迎来了高潮。当晚3位老师与11位学员就论文选题讨论了四个半小时在中国,建筑评论工作坊是一件新

建筑建筑评论工作坊,在第三天晚上迎来了高潮。当晚3位老师与11位学员就论文选题讨论了四个半小时

在中国,建筑评论工作坊是一件新鲜的事。无论是从建筑的专业领域看,还是从大众的认知角度看,为建筑评论筹划一个学堂,都是未曾有过的事。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学堂———建筑评论工作坊的开设,不仅是为本届双年展增添了一个新亮点(似乎是尝试性地在找一根理论的拐杖),而且为中国的建筑评论注入了新空气。从2013年12月9日至11日,“评论工作坊”在本届双年展A馆价值工厂的现场举行。短短的3天时间,史建、王军、李欧梵、王俊雄、朱涛五位导师,就双年展和建筑评论创作开展了系统的讲座,并与学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11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员,刷新了自己对于建筑评论的认知,也接触到了更多的问题。比如:当下中国的建筑评论有着怎样的现实基础?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评论?建筑评论如何生效?评论工作坊讲的不仅是方法论,它更强调评论本身的意义。当一栋栋建筑在我们的土地上,在我们的城市里,野蛮地、霸道地生长,它们刺痛的不仅是我们的神经和感官,它们是在污染我们的未来,在改写我们对于幸福的感受。在现代城市里,建筑作为盛放我们的器皿,其公共性不用言说。而好的建筑评论,或许能让一个你可能一直在忍受的建筑向你裸露它真实的处境,与你对话。

1

工作坊是基于何种现实展开的?

“大家在坐一辆过山车,在跳向深渊,每个人都来不及,这时候批判性的思考至少可以产生一种摩擦力让速度慢一点,有时间想想这个问题是否可能重新定位,否则我们社会连着专业要一起完蛋了。”

“建筑评论工作坊”是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自2005年举办至今的第一个“培训”项目,项目由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委托,深圳市有方空间承办。双年展组委会为何要举办建筑评论工作坊?建筑评论工作坊又是基于何种现实开展的?

双年展组委会秘书处执行主任黄伟文认为,双年展从一开始就持有批判立场,2005年设计双年展时就是基于批评的基础,是因为对体制内评优方式的批判才有了双年展。而将城市与建筑并列在一起也是基于批判立场,强调的是城市之间的整体性。而在哪做、找谁来做,同样是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旧厂房的改造利用是对大拆大建的批判,而设立建筑评论工作坊,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建筑教育的批判。

有方的合伙人赵磊认为,举办这一工作坊,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中国当下建筑评论严重缺失的现状,二是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结束后少有有分量的总结文章的状况。从更大的层面看,该培训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具体层面来说,能提升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学术深度,丰富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内容,增加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在全国范围内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和专业大众媒体的交流,丰富双年展的出版计划,并能丰富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的现场。

香港大学建筑系助教授朱涛则在讲课时以激情的演说回应了这个问题:“我想说没有哪个时刻比现在更需要批判性思考,这个思考不是作为职业,批评家要写批评,而是大家重新思考这个学科专业到底跟社会的关系在哪里,我们的实践跟社会的后果他们的关系在哪里,一切都要重新思考。这个时候,批评思想变得极其重要。现在全国各地都在修城市,新一轮城市化绝对的疯狂,建筑不再是建筑而是一个个的城市,深圳三个大的CBD同时修,每一个都是几百万平米,都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在修,我们说的问题很多人都来不及想,这时候规划师、建筑师职业是非常可悲的。大家在坐一辆过山车,在跳向深渊,每个人都来不及,这时候批判性的思考至少可以产生一种摩擦力,让速度慢一点,有时间想想这个问题是否可能重新定位,否则我们社会连着专业要一起完蛋了。”

建筑评论人南剑平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评论》一文中,同样说出了举办评论工作坊的必要性。他说:“一个不懂欣赏、体验和评价建筑的社会,到头来业主、建筑师和大众都会成为受害者,更不用说城市———这个可怜的建筑陈列场,很可能成为垃圾场。即使平庸的建筑泛滥成灾,城市也不应该放弃对好的建筑的期待。但在现代中国成天文数字的建筑工地中,始终鲜见好的或是伟大的建筑,我想原因之一就在于建筑评论的缺失。”

本届双年展的策展人、创意总监奥雷•伯曼则从建筑批评的圈子化倾向与危机佐证了开展评论工作坊的意义。“关于批评的定义,我认为是对于进步的保障,通过批评把我们自己、城市、社会放在一个危险的位置思考,看怎么改善自己,否则我们会懒惰,会自满自大,所以建筑批评是一个保障进步的前提。若把建筑批评当做专业来讲,又有点讽刺意义,因为评论杂志内部有一个圈子,大家在圈子里发生对话,圈里人互相认可赞扬对方,有可能这个圈子也变得懒惰自满自大。”如果批评只在一个小圈子里发生,大家去评论、叙事,但评论出来的内容可能只在评论家本身的这个圈子里流传,那评论的意义又何在?

2

11位学员是如何产生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专家、大师,而是让大家有一个职业的态度,要到现场,要对现实有兴趣。”

赵磊介绍,学员选择的标准主要有4点: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理论素养、写作能力。在评论工作坊举办前,共收到有效申请65份。12月1日,经评委史建(建筑评论家、策展人)、朱涛长达3.5小时的严格筛选,最终11人入选,11位学员是(按拼音顺序):威尼斯建筑学院城市学在读博士郭研,助理建筑师李珊珊,O CT当代艺术中心研究部骆思颖,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建筑师宋玮,都市实践研究部研究员吴然,诗人、编辑谢湘南,同济大学建筑学在读博士、建筑师徐文力,建筑师杨小荻,天津大学建筑学博士、建筑师张早,自由撰稿人钟刚,建筑师张为平。

史建则在工作坊的一场公开论坛上,道出了学员选择问题同样显现出建筑评论的困境。“我们最初希望有专业的建筑杂志编辑来参加,可惜没有得到他们的呼应,他们可能有先天的优越感,刚才的演讲的意思就是把双年展背后的资料展示给大家,希望能够告诉专业媒体,他们应该更职业化,更有专业眼光,首先作为一个职业人,或是作为专业编辑,你首先应在现场,应对现实、对内幕有更深刻的了解。评论不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完全不了解,你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感言、不负责任的评论,而连现场都没来过,实际上这种评论对展览、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没有任何的意义,我觉得评论是非常严肃的,应有责任感、专业尺度和底线。你不感兴趣,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专家、大师,而是让大家有一个职业的态度,要到现场,要对现实有兴趣。”

3

五位导师,五堂课都讲了什么?

“当每一篇批评自身就是一个危机走向转机的写作实践‘过程’,所以各位要充分知道所在的边缘位置上,实际上有太多东西决定我们要去写什么了,你如果不能够去对抗它的话,那你写出来的所有的东西是被决定的。”

2013年12月9日,在双年展工作人员与史建的带领下,学员们观看了A馆。导览让抽象的展览有了展场以外的形状。学员的好奇随着价值工厂一个个被区隔的展示空间流向更大的不确定性。双年展所欲展现的从物质特区到文化特区的轨迹,被厚厚的灰霾所裹挟。价值工厂学院、文化特区、差异增长、异境恐惧症……这些新奇的词像极了刚步入机械大厅时听到的巨大撞击声。

第一堂课是史建带来的“区域空间演化:双年展节点———双年展的回顾与展望”,他以几届双年展亲历者的视角为学员梳理了前4届双年展的概况,从展场、展品,到策展人、布展方式等不同的层面对双年展进行了回顾,让学员对双年展有了更形象与具体的认知。史建着重讲了两个展示空间———华侨城创意园、市民广场,把两个区域的空间演化的脉络梳理清楚,并引导学员,怎样从评论的角度去认识双年展和两个区域的空间演化。紧接着当天下午是一场主题为“双年展:深圳与世界”的发散式思维论坛,主要发言者为本届双年展的两位策展人、黄伟文、朱涛、史建。他们回答了学员较为尖锐的提问。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