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多位院士痛批中国建筑:久病"高大上"

   日期:2014-01-07     来源:网络    作者:世界砖瓦    浏览:673    评论:0    
核心提示:日前,在南京举行的一次建筑学高层论坛上,程泰宁、崔恺等多位院士痛批中国建筑界求快、求洋、求怪乱象,指过分追求建设速度,导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一次建筑学高层论坛上,程泰宁、崔恺等多位院士痛批中国建筑界求快、求洋、求怪乱象,指过分追求建设速度,导致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理念缺失,出现了一些基于形式和风格拷贝的“快餐式”作品。

建筑有“病”人知否?

刘采萍:中国当代建筑存在“求快、求洋、求怪”等问题,这不仅是几位院士的观点,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经常吐槽此类乱象。最近几年,网友还时不时弄出个“十大短命建筑”、“十大雷人建筑”等排行榜。我不免有一个疑问:相比过去,当代建筑真有这么多病态的趋势吗?

邓海建:提到中国当代建筑,我总结了十二个字:样子难看,好高骛远,寿命不长。

多位院士痛批中国建筑:久病"高大上" 

样子难看,主要是山寨建筑惹的祸。这几年,杭州立起了“埃菲尔铁塔”,苏州搭起了“伦敦桥”,至于美国白宫,从安徽小城到深圳这样的大都会,拥趸无数。

好高骛远,就是个个恨天高。比如长沙就要盖一座号称比“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还要高的“天空城市”。有统计说,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有87%是在中国。

短命建筑的例子就更多了。2007年,西湖第一高楼被拆,它的设计寿命是100年,仅“存活”了13年;2010年,南昌地标五湖大酒店整体爆破,建成也才13个年头……

李妍: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股“大跃进式”的城市造景之风弥漫各地。地标建筑层出不穷,但叫好又叫座的却不多,一些新的城市景观频遭网友炮轰:“裤衩楼”、“秋裤楼”、“比基尼楼”、“三个蛋大楼”……这些雷人建筑,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建造时间,都充满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态。

周东飞:专家说“贪大求洋”;如果是真的“洋”,那倒也不错。问题是,这里的“洋”,其实是一种粗鄙化。表现在形式上,简单模仿甚至是照抄西方著名建筑的问题很突出。各地的“白宫”就是明证。这种喜滋滋照抄的现象,根本不是什么文化自信不自信的问题,而是活脱脱的“土豪”做派。

同样的,我们也不惮于大谈民族风格的建筑。可是,所谓的民族风格,就是被简单化成了一道飞檐,或在钢筋水泥建筑上面弄个传统屋顶。

说到底,要洋不能洋,要土不能土。无所适从,进退失据。

李妍: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同,建筑当然也可以逆反大众审美,呈现出张扬个性、炫目、独特等特点,但是即使是“雷人建筑”想真正成为被公众逐渐认可的城市象征,也必须经受时间的检验。埃菲尔铁塔在建成之初,曾被讽刺成“没用的铁架子”,但是随着时间流淌,这座建筑与巴黎的气质相吻合,那么它自然可以成为地标建筑。

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雷人建筑,很多似乎没有接受时间检验的机会,因为他们都太短命了。

邓海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尚任在《桃花扇》中的这段唱词,挺像短命建筑的预言。

建得滥只因拆得狠?

刘采萍:说到建筑的“寿命”问题了。有个比较数字: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约为132年,美国是74年。而日新月异的中国建筑,平均只有35年寿命。

咱们老百姓,经济条件好了,也愿意重新装修一下房子,让生活环境更好一点。那么城市建筑是不是也同此理?规划者总愿意让建筑更美观、更气派一些。反复重建,是我们殷实了、有钱了的体现吗?

邓海建:这是钱多烧得慌的节奏。“满城尽是推土机”,伴随巨量建筑垃圾的,首先就是烧钱。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曾表示,根据测算,各级政府的负债应该在15万亿至18万亿元。这些钱中,恐怕很大一部分投入在难看又短命的公共建筑上。

李妍:各种雷人建筑和求高求快的摩天大楼背后,往往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有“摩天楼专业户”之城的绿地集团,就曾直言:“地标性建筑不是我们想做的,而是政府想做”。

不少设计师还透露,很多建筑在设计之初,就会被长官意志左右,设计中标后,还常常因为某些领导的喜好而作出修改。所以这些雷人、短命建筑背后的权力身影,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

周东飞:我觉得这些建筑乱象的背后,其实是畸形的评判体系在作怪。官员追求政绩,但政绩本身也有各种体现方式;最扎眼的政绩当然是大楼政绩、广场政绩。大楼不能太一般化,怪、洋、惊人,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考察一下我们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多数时候高度依赖投资。这样的增长方式也决定了,城市必须成为大工地。谁的工地大,谁拆得多、拆得快、拆得狠,谁就是明星官员。

刘采萍:这真是“有擦粉儿的钱,没治疮的药”。与其自我陶醉于“高大上”的地标建筑,还不如在城市地下设施上多投入一点,好歹别让市民每年“看海”吧。

邓海建:“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这句话是沙里宁说的。他还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但后面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可能要改写,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不少地方的地标,有几个是体现市民意志的?

城市的建筑乱象,说到底还是不懂规划与设计的人,却在正儿八经搞建筑。长官意志代替了建筑规律,结果自然就乱了章法。

刘采萍: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地方政府把城市当生意做。土地投机获益太大了,在土地上翻翻盖盖,就能把土地价格翻着跟头炒上去。既然如此,干嘛不建、不拆?

李妍:我觉得,不管是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还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导致城市建设陷入“一届政府一套规划”的怪圈之中,主要还是因为城市建设缺乏民意参与。

现在不少城市的地标建筑,实际上是耗费公帑而逞私美——— 没有几座的设计、规划是听取了民意的,反而掺杂了太多长官意志和资本打算。这类建筑不仅被公众吐槽,还经常遭遇前任长官满意、后任觉得碍眼的情形,于是难逃一拆了事的命运。

邓海建:说千道万,公众对建筑的诟病,很多时候不是指向市场意义上的建筑商,而是市长层面的“开发商”。真正令我们纠结的,未必真是建筑的美学争论,而是建筑背后的权力问题。雷人建筑只是引线,权力乱象才是症结。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