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21日,国际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盛会——宝马展(Bauma)在德国慕尼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300多家中国企业参展,以三一、徐工、柳工和中联重科等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信心十足地与国际同行在同场竞技,中国民族品牌终于在世界工程机械领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整个中国军团的全面突破更是令人欣喜。
民族品牌昂首亮相
本届宝马展来自中国的参展企业达到了创纪录的323家,仅次于德国和意大利。走进展会现场,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中国三一集团参展设备上高高飘扬的旗帜。此次三一携手全资子公司德国普茨迈斯特联合参展。在合计超过1万平米的展区中,三一全面展示了推向欧美高端市场的68台大型工程机械设备。现场不仅每个展品前有一位讲解员,而且还有一个德国主持人伴着音乐热情澎湃地在作介绍。超大面积的展区布置,技术先进具有竞争力的展品,加上热情而专业的员工,三一在努力用自己高品质的产品诠释“中国制造”的新内涵。
不仅仅是三一,中国的徐工、柳工和中联重科等一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型企业悉数亮相今年的宝马展。徐工集团今年展出了11台代表自己最高科技水平的产品,均已通过了欧盟的CE认证。柳工则在近3000平方米的展区中展示了28台最新产品,其中包括两台专门为欧洲市场设计的产品。中联重科的展区面积也有3800多平方米,展出的29台产品涵盖了混凝土泵车、喷射机械手、汽车起重机、轮胎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推土机和挖掘机。
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95年宝马展时全中国只有一台装载机主机参展;到2004年的宝马展所有中国参展商展区面积合计也只有3112平方米;而2013年,多家中国企业展区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其中三一集团一家公司的参展面积达10828平方米,参展产品多达68台。与工程机械行业全球领先的卡特彼勒公司12000平方米的展区面积和70台设备,或是有主场优势的利勃海尔公司14000平方米展区相比,中国企业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近20年的发展和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它充分反映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迅猛的发展势头,以及中国企业快速推进国际化步伐,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技的信心与决心。
立足技术创新直面竞争
此次宝马展上几家领先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携手自己收购的国外子品牌联合参展。比如三一和德国普茨迈斯特,徐工和德国施维英,柳工和波兰德莱赛塔,中联重科和意大利赛法等。表面上收购欧洲老牌企业有利于提升年轻的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专项制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而实际上中欧联手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因为在中国企业获得了欧洲企业的技术、渠道以及品牌影响力的同时,欧洲企业也解决了融资问题,并获得了中国的广阔市场。此外,欧美是科技发达的国家,市场比较规范和成熟,牵手当地企业也有利于中国企业根据当地客户的需要来开发出适合当地用户习惯和标准的产品。
从技术方面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努力向高端制造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例如徐工推出的起重机,就采用了使操控平顺可靠的变量泵负载敏感系统,使拆装方便快捷的车载组合式平衡重技术,以及使驾驶操纵更舒适的力限器系统分级控制策略。三一的挖掘机则应用了领先的正流量液压控制系统和全新设计的冷却系统,不仅使操作更加舒适、高效,还能提高30%的散热量。中联重科则展示了80米碳纤维臂架泵车。2011年该车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是当时全球最长的碳纤维臂架泵车。而现在,中联重科已自主研发生产出了101米碳纤维臂架复合技术泵车。
从面向欧美市场来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逐渐突破标准限制这一难关。10年以前,赴欧美参展的中国企业由于产品大多不符合欧美标准,无法获得国际客户的认同,参展产品辛辛苦苦运到国外,转了一圈还得运回国内,基本实现不了销售。而2013年,中国的很多产品不仅已经通过欧盟CE认证,达到了较高的噪音和排放控制标准,有的还专门针对欧美用户的使用习惯进行了优化设计。从2013年展会现场欧洲客户与徐工签订了120余台、总价值超过800万欧元的采购订单来看,中国企业的产品已经突破了标准的限制,并开始赢得欧洲用户的认可。
认真对待的竞争对手
宝马展上中国领军型企业推出的基本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体现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水平快速提升。可以说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成为最接近世界级水平的行业。世界工程机械的领先企业日益感到来自中国企业的追赶压力。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林德纳在宝马展开幕仪式上就表示:“中国厂商如今在标准机械领域已经成为了应该认真对待的竞争对手,在全球其他地区也对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造成了冲击。”与之相应的是,2012年德国机械制造商在中国的销售额下降了25%。德国建筑机械总会会长鲍尔也表示,中国企业已经大幅占领了非洲市场,现在正在想办法涉足欧洲市场。
尽管林德纳相信,与来自远东的竞争者相比,德国企业“至少在一定时间内”仍能保持技术上的竞争优势,可是面对一批像三一这样在短短20年内申请专利6300多件、获国内授权专利3640件的中国企业,这“一定的时间”或许并不会太长。当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与中国整体的工业水平息息相关,目前中国企业在非标准机械领域还有很大的差距,即便在一些实现了进口替代或分享市场的领域,我们在特种钢材、发动机、电液控制核心部件等方面仍需要引进,创新设计也还有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