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济南人都知道鲁菜中有一道着名的菜肴--- 九转大肠,也知道这道菜的发源地是济南九华楼。如今,这座2002年被拆除的着名近代建筑,在离其原址不远的地方已经重新矗立起来,记者今天对这座“老建筑”进行了实地探访。
九华楼匾额未能回归原位
记者来到县西巷北头的武岳庙改造片区,重建的九华楼就在后宰门街的东头路北。原来的九华楼是坐南朝北,现在则改为坐西朝东,但整体面貌基本一致,也是两层的石质小楼,前脸是拱形大门。券门上方匾额两侧有圆形花棂窗,显得很灵动。整座建筑虽然明显可以看出是新建的,但因为建筑形制基本按照原样修建,所以还是透露出一些历史感。记者也注意到,在券门上方安放石匾的地方还是空白,九华楼的石质匾额并没有出现在原来的位置。通过向施工人员等采访,得知目前施工方并没有九华楼原来的石质匾额,匾额还在济南市文物部门那里。
记者随后联系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宾,他告诉记者,九华楼老石匾现就保存在闵子骞墓所在的墓园内,那里存放着在济南境内出土和发现的很多石刻文物。而九华楼的老石匾是一件具有很高价值的文物,办理了正规的文物入库手续。
陈宾说,在九华楼重建初期,施工方找过考古所,想要将这件老石匾安放到重建的九华楼门上。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再联系,所以考古所也无法将这件文物“物归原主”。因为按照相关文物法规规定,这样的文物必须要办理严格、正规、完整的手续后才能出库。
但这并不是说,这样的文物就不能重新利用,只要建设方和文物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好,这类文物利用起来并不难,而且此类文物能被重新利用也是文物部门非常愿意看到的。另外,陈宾对记者表示,此次九华楼的重建除了老石匾没用上外,还有不少重要石头构件也没被重新用上,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武岳庙、福慧禅林寺修缮完毕
记者在现场看到,九华楼的北侧和后面都是新修的仿古建筑,但很多地方是通过玻璃等现代材料进行连接和装饰的,别有一番风味。
在九华楼北侧是重修的武岳庙,现在武岳庙的山门、主殿、配殿、东西厢房、四角亭等建筑已经全部完工,屋瓦铺设、油漆彩绘等工作也已完成。整套建筑虽然是按照原样新建的,但不失古朴,显得非常大气。一些工人正在进行细节处理,完善配套设施,据称将于6月前交付使用。
而武岳庙西侧是福慧禅林寺,现在也已经修缮完毕。福慧禅林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青砖及料石砌筑墙体,绿琉璃瓦屋面,带前廊硬山式建筑。东西长12.08米,宽8.09米,建筑面积111.81平方米。据现场发掘出的残碑记载,福慧禅林大殿最近的一次维修是在 1939年,距今已经70多年。因为这座建筑保存情况较好,所以此次只是在整体抬升后进行了不落架重修。
记者看到,重修后的福慧禅林寺大殿显得非常有气势,墙面、屋顶都保留、利用了原有建筑材料,在东西两面山墙上,还各镶嵌着原来的一通古碑,整座建筑依然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有居住在周围的市民称,他们希望五岳庙、福慧禅林寺大殿、九华楼等建筑赶快修好,这样就能为后宰门街片区增添一些历史文化内涵,应该能带动整个片区的旅游,也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和游人来这里游玩,体味老济南的独特韵味。
曲水亭街里的老济南
曲水芙蓉名称来源于芙蓉街和曲水亭片区,为“泉城新八景”之一。一迈进曲水亭,信步在街道内的小巷中,老济南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在济南老城区,仍可寻访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
济南老街巷的府都印象
明初,济南成为山东的省会,省、府、县三级的各衙门在老济南城中交错罗列。岁月流转,如今这些官署多历变迁,唯有城中纵横的那些老街巷如同穿越时空的脉络。
往昔回眸:老济南远去的胡同记忆
老济南胡同很多,有名的和无名的胡同到底有多少,谁也很难说清。虽然一栋栋拨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挡住了胡同的容貌,但无法挡住胡同的神秘和诱惑,曾经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依然留恋胡同里的生活。卖豆腐的吆喝声、爆米花的轰隆声,孩子们的打闹声,编织了胡同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