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谋划回归A股市场募资100亿元的中国建材近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频频发债,中国建材及其子公司南方水泥、北方水泥最近两个月共发行了77亿元的短期融资券。
竞争力疲弱
近几年来,中国建材所收购企业盈利状况不佳,中国建材面临巨大的短期负债压力,最近筹资77亿元即为偿还银行负债。
2012年前三季度,南方水泥实现营收216.7亿元,净利润17.9亿元,同比下滑近六成,而这并没有计入公司当期收到的3.5亿元政府补贴。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水泥专家认为,由于未能延续2011年井喷式需求增长、水泥价格疯涨的状态,2012年成了华东水泥战场硝烟弥漫的一年。
走“先做大、再做强”路线的中国建材,在成本控制上显然还不令人满意。过去两年,中国建材比行业内另一巨头海螺水泥(17.82,-0.24,-1.33%)的吨毛利平均低20元。根据国泰君安的推算,中国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在去年二季度的吨净利为21元,海螺水泥的吨净利为35元。
去年年底,中国建材和海螺水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但在不少人看来,这只是市场低点时的暂时合作。“打打停停是常态。”上述水泥专家认为,尤其是在华东市场,海螺水泥的成本把控能力更强,双方的“协同”在更大程度上会转为直接竞争。
大肆兼并重组
通过在水泥行业兼并重组,中国建材在短短数年时间内由一家产能仅300万吨的企业,跃升至2.6亿吨的庞大体量,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商。
庞大的规模并不意味着强大的盈利能力,尽管其总资产去年第三季度已经达到了2175亿元,但中国建材同期实现归属股东的净利仅有36亿元。
伴随产能狂飙突进的是其高企的负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中国建材需要在一年内偿还的负债已经达到惊人的1056亿元。
银行为中国建材的低效扩张提供了充足“弹药”,后者和银行业紧密“捆绑”在了一起,其目前银行借款达到了1032亿元。
2006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前,中国建材仅在山东和江苏各有一条生产线,产能不到300万吨。仅仅过了6年,它的产能已跃升至2.6亿吨,几乎占到全国水泥总产能的十分之一,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商。
强力收购,是中国建材产能快速膨胀的原因所在。
中国建材上市半年后,国家出台水泥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跨区域重组联合和集团化发展。此后,中国建材踏上了狂飙突进的整合之路。
上市前年收入只有47亿元的中国建材,在中国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后的三年内,接连吞并了130家地方企业,几乎每隔八九天就有一家水泥厂被纳入其麾下。
“常常一个晚上要和七八家企业商谈。”在谈到东南地区重组推进之时,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此前向媒体透露。
去年水泥市场受到重挫,但这没能阻挡中国建材的收购脚步,其在第一季度就拿下了35家企业。目前,中国建材联合重组的企业已逾3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