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桦曾经就读的南岸裕华街小学
欧阳桦在书房打开《重庆近代城市建筑》画册,随手翻到“重庆11中(原精益中学)鸟瞰图”,指着图中一幢三层大别墅一楼最右边那个窗口说:“这就是我中学的教室”。
书房楼下不远处,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那幢著名的毛泽东雕像,矗立在暑假宁静而炎热的空气中。1984年毕业于西师美术系的欧阳桦,显然属于毛泽东时代的孩子,但他却对100年来的重庆城市建筑情有独钟,20年来一意孤行,一笔在手,用速写和钢笔画的形式为这些建筑造像,近年出版了由500幅钢笔画组成的《重庆近代城市建筑》画册。
欧阳桦不是那种滔滔不绝的人,甚至显得有点不善言辞。站在堆积如山的速写本旁,有时他要回答我一个提问,看得出他在细心而缓慢地组织一个句子,但最后,却没有下落。正是这样的人,正是这种手上过的范儿,才能用现在我们早已抛弃的钢笔,一笔一划地画出我们失去的建筑、陪都和时代。
学校
欧阳桦和重庆100年来的优美建筑从小就有缘。从幼儿园到大学,他都一直生活在那些漂亮而优雅的老房子之中。
在南岸出生后,欧阳桦小时候就读基督教青年会托儿所,在弹子石头复生湾奶牛场边,主楼是一幢有两个老虎窗的大别墅,矗立在江边垒起的一个半圆形台地上,正对河对门的朝天门码头,从地势造型上看,好像是一个小朝天码头,1949年后,改名为弹子石幼儿园。
在南岸裕华街小学,他的教室更是一座别致的楼。这幢造型沿着弯弯的河岸略略弯曲的楼,当地俗称“瞭望楼”,原址是个亭子,附近居民可以上去看江景,抗战后,裕华织布厂改建成了小学。这里是弹子石最高点,看过去是江北溉澜溪。楼面是是全木结构,一下课,就叮叮咚咚的。“主楼旁边本来有一溜很通透的柱廊,但后来隔成一间一间的教师宿舍,妈妈是这个学校的老师,算术语文都教,妈妈的寝室也在里面,我也在学校住过”。
中学就读的11中,更是南山下一大片绝美的学园,“父亲是这里的语文教师,我也是在11中出生的。”11中由民国南岸两大中学———精益中学和文德女中合并而成,精益中学为学习部,文德女中为膳宿部,中间隔一个田径场。“我们教室在大别墅一楼,窗子小,采光不够好,左边有一个柱廊通往厕所,连开水房都是一个三合院”。
大学考进的西师,又是一座园林式建筑。大校门、办公楼、带有拱廊的一教楼和花窗柔和的东方红阅览室,还有美术系的苏式主楼,都非常好看。“大学毕业前,我对人物画很感兴趣,毕业前,搜集重庆资料,画过一些老房子,毕业分到建院后才开始大量地画了”。
画画
为什么会选择钢笔来画呢?“我觉得钢笔画比照相更全面,布局关系更清楚一些,如果是照片,主体有时候会被另外的房子、树木挡住,还有,我感兴趣的地方,还可以用我的笔触强调一下。很多房子朽了,我把它画一下,摆在纸上,也是一个纪念”。
画的过程,也是抢险的过程:“原来去画的时候,随便碰一个老太婆,就可以给你讲,这是美国大使馆的公使房,现在去,老人们已不在了,究竟是王公馆,还是张公馆,现在的人已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最初,还有学生、研究生跟着他去,但后来就不去了,因为很多时候去,并不一定就看得到好东西,画得到好东西。他经常一个房子要画几次,下次去又碰到了,觉得上次哪里没画好,就又画。南岸五院、中兴路、下浩、上清寺、亚细亚石油公司,都画了多次。
画的过程也是探险的过程。李子坝交通银行地下室,有一个他编号的2号洞,洞口有一个厚一尺的大铁门,上面有门闩,“如果我进去,外面有人关了的话,我就完了。我原来约了一个同事去,后来他有点怕,就没去。我只好一人去,我用砖头把门挡开,打着手电,边走还要边画地形图,还要怕里面的不明气体。第二次去,铁门不见了,说不定被哪个偷去卖钱了,换了一个铁栅门。”
画的过程,最后常常是伤感的过程。有一天,听说重大校内的古建筑饶家院子正在被拆除,他连忙跑去一看,整座大院已被拆得七零八落,堆满瓦砾的地上还散落着几块图案精美的汉砖,可惜全都被削掉一部分,没有一块是完整的,也就没有收藏价值。
在2002年5月17日这天的一幅速写下面他写道:“今日偶然路过小什字,发现建于民国时期的建国银行正在拆除,圆形的主体部分已经拆完,只剩下几根柱子孤立地竖立着,我赶紧找了个较高的位置,把小什字仅剩一点老建筑简单画了下来,以免不定哪天说拆就拆了了。”
故事
每一幢他画的老房子后面,都有一个老故事。南岸马鞍山239号协合医院,一楼室内居然有两口水井,有一口就在医院门诊部大门口进去几步的地方,有井栏。但他去画的时候,已经看不见了,只是听老人们说,这里以前有一口井,有降温、消防的作用。后来被填了。
南岸下浩莲花山的搬运工人宿舍,可能是重庆最早的小区。四幢大楼和外接的厨房区有长长的柱廊相连,冬天端菜过去就有点凉了。工人们搬进去热闹了一阵,但后来,很多人又搬走了,因为搬运工人的工作地点都在市中区朝天门或江北沙嘴,上个班都要过江过河的,很不方便。前面一幢靠江,三层楼都有回廊,可以看街景和江景,但后来说这种回廊是封资修的享受主义,所以后面三幢二期的楼修建时,就没有回廊了。
最有趣的是江北猫儿石重庆造纸厂的老房子。这里最先是龙江造纸厂,后来是中央造纸厂,再后来是601厂,制造人民币和《毛泽东选集》的纸张。1952年开建的龙章新村职工宿舍,共6幢,每幢住6户,每户18平米带厨房无厕所,1953年建成后,属于当时最好的工人住宅。在民国中央造纸厂时期,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维晶纱妹快快长,嫁给中央造纸厂,五天打牙祭,四天关回饷”,可见当时中央造纸厂的哥们真是“咱们工人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