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岗观合楼至今保存完好。
“祖屋就拜托你们打理啦!”6月16日下午,凤岗镇观合楼楼主的第三代后人、赣州大学教授蔡薇与东莞凤岗镇政府签订合约,把祖居排屋楼交由政府管理,并将祖屋钥匙交到凤岗宣传教育文体局副局长赖则昭手中。
这是凤岗镇接管的第一座私人产权排屋楼。
凤岗是广东著名的侨乡,现存华侨出资建造的排屋楼120座。这些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不仅是当地客侨文化的代表,更见证了凤岗人闯荡海外、造福乡梓的历史沧桑。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进凤岗镇排屋楼、探访客侨文化融合印记时发现,这些印满客侨文化历史的排屋楼的保护和修缮面临着诸多困难,很多属于华侨私人产权的排屋楼甚至被出租作仓库和小工厂。
上穿洋装下着唐装
凤岗镇类似观合楼这样的排屋楼,大多融合了西洋建筑和客家建筑两种风格
把观合楼交给政府管理是蔡薇由来已久的心愿。
“墙已经有些斑白剥离,里面有些木头可能已经被白蚁蛀掉了。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需要政府支持。”蔡薇说。
观合楼位于凤岗镇黄洞村,由一座高八层的碉楼和一列内部分为两层的排屋组合而成,排屋二层有通道与碉楼相连通。排屋外面雕梁画阁,碉楼七楼外墙嵌刻着一只倒悬的苍鹰,栩栩如生。在凤岗,类似观合楼这样的排屋楼大多融合了西洋建筑和客家建筑两种风格,有人还形容是“上穿洋装,下着唐装”。
观合楼由马来西亚华侨蔡观合出资建于1927年,楼也以其名命名。凤岗现存120座清末民初时期建造的排屋楼,相比其他,观合楼因建造时间相对较晚,建筑材料大量使用钢筋水泥,这也使其近一个世纪至今保存完好。
凤岗镇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在专家的眼中,这里由客家文化和华侨文化融合而成的客侨文化更是岭南独一无二的。
“安南大总埠、檀香山总埠、大皆地总埠、司利南总埠、尖尾架总埠……”在东莞凤岗镇黄洞村的廻龙庵内,一块《光绪二十八年重修廻龙庵通堂吉立》石碑上,刻着这么一些古老的地名称谓。
“尖尾架就是现在的牙买加,司利南就是苏里南,安南是以前越南的称呼,大皆地应该就是大溪地。”凤岗镇文广中心工作人员张飞雁说。
石碑所刻地名之下,是一众为重修廻龙庵而捐款的海外乡亲的名字。捐款的数额从上百元、几十元到一元不等,但均有记载。
据了解,凤岗人出洋谋生的历史已经有近200年。据凤岗镇狮石厦黄氏族谱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黄氏祖先黄振鹏外出南洋谋生,开了凤岗地区向外移民的先例。如今,凤岗全镇户籍人口只有2万多,海外乡亲却有3万多人,其中港澳台同胞15000多人,华侨华人则有16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36个国家和地区。
据专家考证后认为,经南雄珠玑巷南下移民的后裔多属于广府民系,而凤岗客家民系的情况则与之不同。客家民系多数从福建、江西经韩江、东江或海岸南迁岭南,东莞凤岗居民的祖先也正是如此。所以,凤岗的文化特色既有华侨文化的元素,也有客家文化的元素。
岭南独此排屋楼
在建筑文化上,既有传统客家风味,又有广府海外侨风,堪称客侨文化的典型建筑
2009年12月,凤岗举办了“中国首届客侨文化论坛”,来自北京、上海、福建、香港、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记者,共50余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了凤岗客侨文化的构建,并为客侨文化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
而在论坛召开之前5个月,由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领衔的调研小组,就已经在《广东省政府参事建议》中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该报告称,“从古至今,该乡镇居民主要是从北方中原地带的南下移民,其中有广府民系,但以客家民系移民为多。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移民在此生息若干代后,又有部分后裔迁移海外谋生……据此,我们为该镇作出文化定位:凤岗客侨文化之乡,并且明确提出其文化特色是:客家第一珠玑巷,岭南独此排屋楼。”
开平有碉楼,梅州有围屋,凤岗的排屋楼则将两种建筑形式结合在了一起。对此,参与凤岗调研的专家们认为,排屋楼是客家民系迁移至滨海地区,与广府文化以至海洋文化有所结合的结构,其特点是外观开阔,内在连通。
据张飞雁介绍,客家人历史上有迁徙和聚居的传统,因此客家人建筑的居住房屋大多房连房、屋通屋,著名的福建土楼和梅州围龙屋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这种建筑习惯也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带到了东莞凤岗。
作为客家民居,人们也很自然地要将排屋楼和围龙屋、客家土楼相对比。专家们认为,从文化学的角度上说,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早期结构,范围特大的围龙屋则是客家民居更大发展的中期结构,排屋楼则属于后期结构。
专家们还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分析,认为即便将排屋楼放在整个岭南的大范围看,它也是独特的。在黄伟宗团队提交的调研报告中提到,“在建筑文化上,(排屋楼)体现了客家民系的移民进化过程,既有传统客家风味,又有广府海外侨风,堪称客侨文化的典型建筑,为岭南所独有。”
有了专家们的出谋划策以及东莞市的支持,凤岗镇也提出了要用10年时间实现建设客侨文化名镇的目标。据了解,客侨文化名镇建设已于2011年启动。2011年初,凤岗镇决定投入1000万元用于排屋楼、纂香书室、洪全福故居等文物的回收、保护和修缮,目前这些文物的产权回收工作已经开展。
排屋楼保护遇难题
对业主来讲,这些排屋楼的使用价值已经是越来越小,很多只是用作出租房和仓库
排屋楼的建筑时间大约始于清末民初,以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主,大部分房屋距今都有近百年历史。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凤岗有意将排屋楼申请为物质文化遗产,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凤岗目前还没申请物质文化遗产,而主要的问题就是排屋楼的保护和修缮还面临着困难。
目前,排屋楼的业主绝大部分都在海外,建筑则多由业主在当地的亲属负责管理。所谓管理,其实很多也是出租给外地来东莞的务工人员居住,或者是出租作为仓库和小型工厂。“对业主来讲,这些排屋楼的使用价值已经是越来越小,房屋也不适合现代人的居住追求,本地人不住,很多只是用作出租房。”凤岗镇党委委员张永雄说。
据了解,排屋的形制多为一排7间屋,每间屋出租所得租金为每月二三百元。由于重收益多于重保护,所以排屋楼的保护方面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打个比方,你租给废品回收的人,里面堆了纸箱什么的,万一着火,就把这个文物给烧了,”张永雄对这样的情况也觉得有些无奈,这些情况对建筑造成的破坏也令政府感觉到压力。
另一方面,排屋楼的建造历史比较长,且大多为砖木结构,眼下就有不少建筑的楼梯已经被白蚁蛀蚀,腐朽到不能蹬踏的状况,但由于业主不在,维修却难以进行。
“有的房东对维修也不到位,我们会考虑把有代表性的排屋楼保护起来,但全镇120座排屋楼全部由政府出资维修也很难,”张永雄表示,“120座的经费全到位,我们也不敢打包票。”
此次接管观合楼,政府方面首先着手的就是为观合楼装避雷针,做防白蚁的措施。凤岗宣传教育文体局副局长赖则昭介绍,据具有文物修复资质部门的初步预算,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标准去修缮的话,一座排屋楼的修缮成本可能要上百万元。
据了解,在此次接管观合楼之前,政府已经开始推进保护工作。2009年,凤岗政府对全镇120座排屋楼进行了摸查和测绘,并画出了建筑红线,挂上了“不可移动文物”的铭牌。“红线范围内都不能拆建,120座房东是谁,管理人是谁都有记录,”张永雄说,“我们通过这一座(观合楼),先管理好,再发动其他业主能不能这样做,交给政府托管,一步一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