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建成非盟总部大楼的中国人

   日期:2014-01-07     来源:网络    作者:世界砖瓦    浏览:833    评论:0    
核心提示:人物素描任力之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2006年年底,商务部就启动无偿援建非盟会议中心项目的全国招标工作。任力之和他

人物素描任力之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2006年年底,商务部就启动“无偿援建非盟会议中心”项目的全国招标工作。任力之和他的团队在2007年2月开始的第二轮招标中脱颖而出。他们的竞争对手,包括了应邀而来的约40家全国各个大型设计院和知名公司,而他们团队交出的方案,经过三轮竞争,最后“得到了商务部和非盟共同的认可”。

人物语录

“付出很多,对自己个人影响也很大。 ”——任力之形容团队骨干压力

仅用了3年时间,中国人将埃塞俄比亚最古老的监狱旧址,变成了一座造型优美的现代大厦。

这座于1月28日正式启用的建筑,是非洲联盟的会议中心和办公综合体,完全由中国出资建造。

主持设计这座大楼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任力之还记得,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曾说:这块地从前是监狱,关着很多死囚,有很多绝望的人,当时整个非洲大陆给人的感觉就是绝望;现在,这里造了这座建筑,带来了一种希望,“象征着非洲的复兴,非洲的希望”。

大楼招标:从40个对手中胜出

让这栋由中国出资建造的大楼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是非盟方对设计师们提出的要求从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上海开始创意,到落成于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这栋豪华大楼背后的一切,也许没有人比任力之更清楚。

1月28日,随着一把巨大的金色钥匙被交到非洲领导人的手中,非盟总部大楼正式启用。

任力之去过埃塞俄比亚很多次,他能感觉到当地正在迅速地发展着,但总的看起来,亚的斯亚贝巴这个首都的样貌,不会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三线城市的状况更好:未铺柏油的道路边,绝大部分都是低矮破旧的铁皮房,随处可见乞讨者与无家可归者。

非盟会议中心矗立在这个环境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它是一栋造型多变、有玻璃幕墙的百米高楼。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形容它“远远望去,如停驻在亚的斯亚贝巴上空的一艘巨型太空船”。

任力之则描述,他遇见的当地人对这栋大楼的观感是“非常非常的震惊、简直就是没法用语言表达的赞美”。

一个有助于理解这种惊人赞美的事实是:非盟有50多个成员国,每年要开两次峰会,但在中国援建这栋大楼之前,他们每次开会,都得向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借场地。

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期间,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中国政府将无偿援建非盟会议中心。

随后,在2006年年底,商务部就启动了这个项目的全国招标工作。

任力之和他的团队在2007年2月开始的第二轮招标中脱颖而出。他们的竞争对手,包括了应邀而来的约40家全国各个大型设计院和知名公司,而他们团队交出的方案,经过三轮竞争,最后“得到了商务部和非盟共同的认可”。

这种认可来之不易。任力之回忆,非盟对这个会议中心的要求非常多,他们希望这个建筑能有现代的造型,表现出非洲未来发展的趋势,最好尽可能地高一些,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为了使大楼更符合非洲人的审美观,设计团队还邀请了在同济大学的非洲留学生来评点各个方案。

而对商务部来说,这栋楼需要能表现出中国建筑在设计、技术、施工方面的水准——但是投资额又不能超过一定限度。他们希望设计师能以有限的投资额,建造一栋功能好,且能代表国家形象的大楼。

外媒普遍报道称,非盟会议中心大楼的造价是2亿美元,但任力之自己都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从哪来的。他透露,大楼的最后造价被控制在8亿人民币以内。

来自非盟与商务部的不同意见,最后汇集到任力之团队中的数十名建筑师那里,形成了非盟大楼的雏形:一组造型有发散感的气派高楼。建筑使用的每一种材料都由设计师精挑细选,力争用最高的性价比将建筑成本控制在援款的额度以内。

大楼材料:绝大部分从中国进口

按商务部的要求,这一工程必须代表中国的管理、设计、施工、技术的最高水准,以确保其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在非盟会议中心落成之际,它身上的“中国特色”引起了西方媒体注意。

法新社与英国广播公司(BBC)都在报道中提及,建造这栋大楼的材料,绝大部分从中国进口,连室内的陈设也是从中国购买。

以至于大楼启用之后召开的首次非盟峰会上,不止一家欧洲媒体的记者注意到,大楼中的同声传译系统,第一语言是普通话,而后才是英文。

但在设计师任力之眼中,这些选择都有着实际原因:所有建筑材料都要从中国进口,原因是埃塞俄比亚工业非常落后。他有过使用当地石材的设想,但当地的加工水平不足以满足设计师的要求,还要运回中国来加工。

由于这些原因,任力之与他的团队面对的是一项工作量浩大的工作:所有建筑细节在图纸上都必须十分清晰、准确,建筑材料必须在国内加工好,由设计师签字确认之后,才能发船运去非洲。中非之间路途遥远,一趟运输要花费几个月,所有东西在上船前必须确保品质,因为到了当地,就无从更换了。

同时,业主方之一的非盟也“不断有新的想法或更改出现”,哪怕当时大楼已经开始施工,中国的设计师们也会尽力在不延误工期的情况下满足他们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得时刻记着严格控制成本。

从开始设计到大楼建成,任力之与他的团队为非盟会议中心这个项目工作了5年。按商务部的要求,这一工程必须代表中国的管理、设计、施工、技术的最高水准。为了确保其展现在世界面前的形象,团队骨干压力很大,每个人都必须集中精力在这个项目上。任力之形容说:“付出很多,对自己个人影响也很大。 ”最明显的影响是,因为只能专注于这一项目,这5年中,团队成员的收入都相应减少了。

团队中,还有9人次的工程师,必须呆在埃塞俄比亚建筑工地。

建造大楼的工人许多也来自中国。 2011年,赴埃塞俄比亚采访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在非盟大楼的工地上遇到一位名叫苏红的钢筋工,当时这个工人最大的心愿就是项目顺利完工,这样他就能与家人团聚——他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家了。

不过他说,“为了国家,为了大家,为了中国人的骄傲,放弃一些东西也无所谓了”。

大楼维护:中方提供6亿元援助

不论这栋大楼的造价具体是多少,跟中国与非洲之间一年大于1200亿美元的贸易额比起来,那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经过5年的努力,非盟会议中心呈现在了世人眼前——不过,基地内本应由非盟方负责完成的绿化种植,最终未能完成。

作为设计师的任力之依然感到欣慰,因为这栋后来被当做非盟总部大楼的建筑,是他第一次如此投入地去完成一个项目。在设计师的全程认真把控下,这栋大楼效果看起来比设计图更加出色。

在接受采访时,他忍不住对项目业主方表达感激:“平时在国内做项目,很多事不可能让建筑师负责到底,出来的东西就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而这次他虽然很累,却很为自己得到的信任而感动。

最后完工的非盟总部大楼里,所有色彩都是按照任力之的构想搭配的。由于亚的斯亚贝巴四季如春,日照极强,除少数会议厅之外,包括主楼办公楼在内的公共空间里都不设空调,白天也不需要人工采光。对自然通风与良好的自然光的利用,令整幢大楼能耗极低。

英国记者描述说,一些非盟代表参观这个漂亮的新礼物时,表情混杂了“迷惑和敬畏”;而那两天也在现场的任力之,印象最深的是非洲领导人们对这栋大楼近乎夸张的赞美与欢迎。

任力之觉得这栋大楼的援建很值得:不论这栋大楼的造价具体是多少,与中国和非洲之间一年大于1200亿美元的贸易额比起来,那只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一般而言,建筑在落成的时候,便不再与设计师有关系。但对任力之来说,若有机会,他还想再回埃塞俄比亚看看,听听大楼使用之后人们的感受。他希望这幢高品质的大楼能够改变世界对中国建筑的印象。

但至少在媒体上,世界对其他的一些事实印象更深。路透社在报道非盟大楼的落成时就不忘提到,中国公司的身影活跃在非洲,修建道路,投资能源行业或者是电信技术领域;而非洲各国,也希望中国提供更多的慷慨援助。“中国惊人的重新崛起,同时也承诺与非洲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是非洲踏上复兴之路的原因之一。 ”在那篇曾感动了任力之的演讲中,西方媒体记下的,是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的这句话。

任力之的任务已经完成,但中国的援助并未随之结束。在会议中心落成之后一天,出席非盟峰会的中国领导人表示,除这幢大楼以外,中方还将向非盟提供6亿元人民币的无偿援助,并将派出一些中国技术人员,以满足大楼未来几年的维护所需。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