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项目低碳示范社区计划将向符合条件的社区提供资助,单个申请最高资助额20万美元
如果尝试每周一天不吃肉,少或不吃肉鱼蛋奶,也是一种低碳行为呀。东方IC供图
“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广州圆桌会议”广州西塔举行
旧物改造后的家具,不仅低碳,还很有品味
3月31日,地球熄灯一小时。而在这一天,一个以低碳名义举行的“世界银行低碳社区建设广州圆桌会议”于广州西塔举行。对世行项目的两个主要内容:在广州创建低碳示范社区以及启动中国古民居保护项目进行发布。
世行项目是由包括广州国际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合会在内的环境与发展协作网络成员共同发起实施的发展赋权行动,旨在促进公民平等和充分参与低碳社区建设决策。所以这次会议不仅有世界银行公民社会基金、省市区各级政府部门、外国驻穗领事馆、环保组织、环保企业代表,还有各区居民代表。
“低碳”说了很多年,似乎新意不多,成效不大,这究竟是为什么?在很多与会嘉宾看来,低碳这么难,关键还是人的“观念”问题。
民意调查显示,过半人不知“低碳社区”A
低碳这么难,最大的难,在于很多人连“低碳”是什么都可能不知道。
去年8月到11月,世行项目进行了一次低碳社区建设民意问卷调查,本次调查范围在广州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白云、番禺、黄埔、萝岗8个区具有代表性的30多个基层社区,目的是了解广州市具有社群代表性的各类社区居民在住房建筑、家居装饰、家电使用、出行工具、日常生活及垃圾分类等方面的情况,成功的调查问卷有5000多份。
然而杯具的是,调查结果显示,在占总体被调查对象44.6%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大部分人对低碳社区的概念并不清晰;而在占总体被调查对象32.7%的低收入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群对低碳完全不了解或知道甚少;即使是占总体被调查对象22.6%的高收入群体中,也有大约一半对低碳社区的内涵并不了解。
更为杯具的是,绝大部分低收入人群认为,低碳和自己没关系,那是政府的事情;而大部分高收入人群则是奢华家装、野生动植物及其深加工奢侈品的消费者,认为这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
原始人最低碳,生活不妨往回走B
过半人不知道“低碳社区”,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低碳环保的做法也不被世人所理解,被说成是“抠”。
广州市城管委原巡视员池朝兴举了两个例子说明这种低碳观念上的缺失:有一次参加企业的活动,从住处到活动的地方只有400米,但企业的老总还是专门找司机把大家送过去,平时走400米就当锻炼,现在400米的距离都要开车;另外一个例子是一次老乡同学见面,见面后池朝兴做了个简单的低碳调查,结果是在座七八个女同学都有20多双鞋。池朝兴深有感慨地说,低碳最关键的一点是大家要改变消费观念,学会控制欲望,要“适度欲望”。
番禺区居民代表周相武深有感触,他所住的某小区很多邻居都是有钱人,他们一杯水喝了一口就倒掉,纸张或者旧衣服也是随手丢弃,因为他们认为“那样对我来讲不算什么”,其实其中很多误区,这些做法很有可能对环境带来很多后续影响。也有很多人以为,我们建立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厂,河、湖的水就会好了,甚至还有人认为,交了自来水钱、交了污水处理费,那么污水就是可以变少的,这其实存在非常大的误区,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在广州大学的建筑学院副院长沈粤看来,现在回头看人类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发展到现在,原始人的生活是最低碳的,他们什么都不浪费,什么都可以利用,这样一想的话,大家的生活不妨要往回走一点。
广州国际湿地联合会代会长、世行项目总协调员叶子卿认为,要做到低碳,除了普通人的观念要改,政府的观念也要改一改,如果仍将建设了多少工程视作政绩的主要标准的话,那真正的低碳就很难实现。在国内,有些房子还很新就要拆了,而在国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房子的拆毁重建有很多的手续,要听从多方的意见,没有反复的拆建,自然也就减少了很多不低碳的事情出现。
草原上建风力发动机,原来不低碳C
很多人想低碳,然而,却被动地没能做到低碳,节能建筑的缺乏,就是如此。
广州环保建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国际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特邀顾问黄润潮介绍说,我国现有的将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但仅有1%属于节能的建筑,建筑的耗能重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里面的份额已经超过27%。池朝兴也举了一个建筑能耗方面的例子,他的办公楼原来在东风路金融大厦,由于建筑前后都是密封玻璃,在这样的办公室上班,想低碳都不容易,因为晚上如果不开空调加不了班,一开空调就是整层,能耗很大。现在满街都是不节能的玻璃幕墙建筑,如果大家在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光考虑是否美观,更要考虑节能因素,相信这样就不会出现这么多问题。
还有人希望身体力行地推动低碳,但事实却是事与愿违。
周相武介绍了一个很值得反思的例子。之前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建了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厂,这在我们看来是一个很低碳的项目,但是发电厂运行之后,发电机下面的草开始退化死掉,甚至出现了沙漠化的迹象。后面经过专家考证才发现,因为大的风力发电机在那里运转,天上的老鹰不敢到草原抓老鼠,所以老鼠泛滥,把草根都咬烂了。“大自然对我们的反应是非常奇妙的,这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生活模式,都是一个思考,到底是以人为中心的思考,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思考,还是以保护自然为中心的模式,这都是值得关注的。”
低碳就像学雷锋,坚持不容易D
低碳难,还有一点难是在于改变习惯不容易。
刘小玲认为,垃圾分类在广州推行已经一年了,虽然有成效,但是很多社区做得还不好,这更多是因为习惯问题。所以“不妨组织一批志愿者到企业去,用一个月的中午吃饭时间,让志愿者跟企业和员工讲半个小时为什么企业要低碳,为什么我们每个公民应该要做好这个事情,这个重要性讲清楚的话,相信大多数人都愿意配合我们。”
低碳要长期坚持更困难。
梁国芹认为,低碳生活需要我们行为习惯的改变,就像我们学雷锋是一样的,做一件好事容易,长期坚持是比较难的,低碳、节能也需要坚持和主动,并不是光靠买了一个节能设备就可以低碳的。
小孩监督,比什么都有效E
南沙区居民代表刘小玲还认为,如果要我们这一代人改变观念和习惯不容易,那就要告诉小孩一定要怎么做。比如说可以由物管牵头,志愿者执行,每个月安排一天在小区里面做一些比较大型的宣传,利用晚上6:30到9:30的时间上门告诉大家垃圾怎么分类,讲完以后把垃圾分类的办法,将相关的垃圾分类办法图文清楚地做成宣传单贴在门上,让每家每户的小朋友清楚,让小朋友监督大人,也让小朋友自身养成习惯,未来低碳就轻而易举了。
沈粤也感慨地说,人的思想观点要从儿童抓起,这是最重要的。现在有这么多交通安全事故,很大的原因就是有很多法盲、道路盲、交通盲,如果低碳节能教育能贯彻到儿童时代,从幼儿抓起,包括小学、中学课程,都开设低碳课程的话,这样才能把观念改变。如果人的主动意识加强以后,提倡节能低碳就做到实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