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北京遭遇大风天气,首都机场T3航站楼D区屋顶局部被强风吹开,机场方面称事故未对机场安全运营造成影响。据悉,T3航站楼金属板去年12月曾被风掀开。
在启动大风黄色预警预案之后,T3航站楼屋顶依旧能够在风中“凌乱”,究竟是航站楼太脆弱,还是风过于猛烈?据报道,首都机场T3航站楼屋顶被强风吹开,乘客看到窗外突然飘出很多白色泡沫材料,起初以为是垃圾袋,但随着风势加大,白色泡沫越来越多。
首都机场扩建指挥部相关责任人此前曾表示,T3航站楼顶棚是按照百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的,能抗击12级强风。一年间两次被风打败,一年间我们见证了两次百年一遇?
按照以往经验,关于此次航站楼被冬风所破事件,质量问题极有可能和责任人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代而出场的则是那该千刀万剐的天气。自从“豆腐渣工程”进入了建筑领域,天气便时不时地要为建筑背上黑锅。
记得去年12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建成不到半年的“那达慕”会场主体钢结构坍塌,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是“因遇到近期骤冷的天气”。今年年初,武汉卓刀泉立 交桥面出现裂缝坑洞,武汉城投集团称受天气影响。前不久深圳天桥出现倾斜维修,也同样说是天气原因所致……天气原因还真是个“万金油”!
频发的建筑安全事故中,总是只见建筑在与天气做艰苦卓绝的斗争,赢了是各利益方认真负责质量好,输了则是天气过于恶劣。给人的感觉的是,无论建筑与天气之间进行着怎样的斗争,结果怎样,关于建筑质量的因素似乎都在旁观。
不可否认,有些极端恶劣天气确实会对建筑物造成侵蚀和伤害,可这些天气因素在建筑之初没有考虑吗?能抗几级地震、防几级风、耐多大的潮湿,这些不都是建筑常识吗?说能抗击12级风,结果才6级风就坏,这折扣打得是不是有点儿大?
都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今天气这个外因确实起了作用,可质量的内因呢?一些人当然愿意把责任推到天气上,因为那叫天灾,而承认质量有问题叫人祸,是要追究具体部门和人员的责任的。
什么时候,天气的能归天气,而质量的问题能够被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