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英国达尔文中心:博物馆“进化论”

   日期:2014-01-08     来源:网络    作者:世界砖瓦    浏览:850    评论:0    
核心提示:(图片来源:美好家园)建于1881年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其二期工程达尔文中心,在

(图片来源:美好家园)

建于1881年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其二期工程——达尔文中心,在经历长达近10年的规划与设计,耗资7800万英镑后,于2009年9月向公众开放。就像达尔文中心名字所昭示的意义,新建筑本身就是一次全面进化的过程,其不仅展现出独一无二的建筑形态,更体现出这座具有200年历史的老博物馆面向未来的崭新理念。

(图片来源:美好家园)

进化一:从内向到外向

作为伦敦市的心脏,艾伯特广场上一座建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歌德式建筑是这一著名景点最显眼的地标,这就是建于1881年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设计者是著名的阿尔弗雷•德沃特豪斯。今天,再次来到这里你会发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标志性的陶瓦建筑毗邻的,是如今有机感十足的全新建筑—— 一个巨大的白色混凝土“蚕茧”,这就是全新落成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新馆“达尔文中心”。

如今,新的建筑已经改变了古老的博物馆建筑与广场的关系,令博物馆从一个“内向”的建筑变为一个“外向”的建筑。而这,似乎也印证了新博物馆的目标——把达尔文中心塑造成另一个著名的景点和地标。

(图片来源:美好家园)

据自然历史博物馆达尔文中心项目经理NeilGreenwood介绍,许多人正是因为标志性的维多利亚建筑而喜欢自然历史博物馆,而新开放的达尔文中心则是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充满现代灵感的一部分,通过全新的建筑,达尔文中心不仅在现代化设施上会进一步突出科学家和收藏品的重要,更希望挑战传统,呈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进化”理念。

达尔文中心采用了白色曲线混凝土设计,外部被巨大的玻璃罩包裹。内部八层高的建筑很像一个巨大的“蚕茧”。来自斯堪的那维亚C.F.MΦller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这样阐释他们的理念:“为独一无二的植物和昆虫设计住所,是事务所非常自豪的事情。这个巨大的‘蚕茧’被玻璃外罩保护,而蚕茧又保护了大自然的珍宝,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自然进化的理念。”

采用光滑威尼斯灰泥筑就的65米长的曲状建筑,也因此成为欧洲最大的混凝土曲线建筑。为了避免新旧建筑产生不协调的感觉,建筑师还在内部设计了一座桥,连接新旧建筑,使得新达尔文中心与19世纪以砂蓝色陶土所建筑的老馆产生共鸣。

(图片来源:美好家园)

进化二:从科学家到公众

以茧状结构容纳庞大的展品本身就极富想象力,更何况这一“蚕茧”具有无与伦比的空间感。无论在哪个角度,步入达尔文中心的人都无法看到“蚕茧”的全貌,建筑在形状和尺寸上都给人留下硕大无比的体积感,实则暗示着内部藏品数量的庞大。C. F.MΦller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Anna Maria Indrio称:“达尔文中心巨大的空间感代表了藏品数量的庞大。使用这一标志性形状,也正是因为建筑与其内涵之间的关联。”

其实,对于目前拥有70 0 0多万件藏品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严重不足的馆藏空间早就是该馆亟力寻求解决的问题,尽管在温布顿北边的Southfield已另设库房放置藏品并提供交通车供研究人员往返,但依然无法为馆藏提供一个现代化的储存环境。借由达尔文中心的重建,博物馆希望一方面提供新的空间保护藏品,并通过新的现代设备支持博物馆的研究活动,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希望公众能了解这些藏品如何帮助科学家对自然世界进行研究。

(图片来源:美好家园)

新的达尔文中心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了1.6万平方米,220名科学工作者将在这个建筑中工作。在“蚕茧”内部3.3公里总长度的展示柜中,容纳了1700万个昆虫标本和300万个植物标本,如果从头连到尾,这些展示柜将从南肯辛顿延伸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其实,新的建筑不仅是一个收藏设施,更是一个科研中心,精巧的空间设计,让参观者有机会参与科学家的工作,与展品形成互动。通往达尔文中心科技中心的公共入口是一条穿过蚕茧的通道,在通道上能俯视科学工作区和藏品区。参观时,人们进入的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互动学习区,既能观察到科学研究活动,也不会打扰到科学工作的进展。通过自助式的行程,参观者在茧状结构里穿行,可以一睹所有的设备和藏品。

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Michael Dixon说:“新建筑将让游客看到博物馆正在发生的变化,世界上还没有其它博物馆像这样把公众和科学家联系到一起。我们希望达尔文中心能启发人们以不同方式思考自然环境,并更好地关照我们的地球。”

(图片来源:美好家园)

进化三:从古老结构到生态友好

为了使“蚕茧”内部的藏品区以世界级的标准建成,并充分有效地利用环境,达成生态友好的设计理念,设计公司以数月的时间与博物馆方面进行沟通,以使得博物馆建筑获得先进乃至超前的绿色生态结构。

(图片来源:美好家园)

在建筑师Anna Maria Indrio看来,建筑的外壳要表现出宏大的体量,能容纳各种展品,而混凝土是实现这个效果的最佳材料。混凝土的茧状外形不仅造就出壮观的建筑外观,茧状结构的内部与材料的粗糙联系起来,也形成独特的氛围。在混凝土与玻璃外壳上,一个南向的太阳能墙被104个似巨大金属蜘蛛的拖架所支撑,追寻着太阳的移动,带给新建筑一张“智能皮肤”。太阳能墙能随着气候与日照的时间调节能源的储存,利用很少的能源,即可使建筑冬暖夏凉。

(图片来源:美好家园)

为了更长久地保存展品,展厅的设计具有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的功能,并采用了低能耗的灯光与精确的温度控制,从而使空间始终保17°C的恒温与45%的恒定湿度,这正是存储标本最好的气候条件。由于酒精易挥发的特性,对于经年累月必须与酒精标本为伍的研究人员的健康以及观众的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建筑物在空气流通方面也做了审慎的设计。以透明含有乙烯化学物质的材质制成可膨胀的屋顶,由于乙烯具轻盈的特质,所以只需要少量的室内支撑物,而可透光的屋顶促成整个工作空间的明亮与通风。

各种藏品的放置则依其特性与研究人员的研究室相邻近,从而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动线。而且,每个楼层还设有不同部门的图书室,以方便研究人员就近寻找相关的专业资讯,由于工作区与收藏区的分隔,被害虫侵扰的风险也得以降低。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