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内正在装修
纪念馆外观
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主体建筑已经完工
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全面开始灾后恢复重建。3年后的金秋,灾区重塑新颜,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进灾区、记录重建历程、见证幸福生活。
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包括纪念馆主体和纪念陵园两个部分。
如今震中纪念馆已经初具规模,但从山下看上去,并不显眼,只露出了纪念馆的一角。
在地震体验厅中,有360度的环幕电视,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到3分钟的地震感受。
明日敬请关注:
三年之后看北川新生
位于映秀的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预计今年年底竣工,将在明年元旦与公众见面,这是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最后的项目之一。
进展主体已完工最快明年元旦开放
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工程于去年12月16日动工,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包括纪念馆主体和纪念陵园两个部分,计划投资额5000多万元。
纪念馆的建筑设计标准为抗震设防烈度8度,分别应用了框架和抗震墙的结构形式,采用了阻尼消能减震器的减震设计。
据了解,“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及地震博物馆主要为“一馆三地”:北川县城地震遗址博物馆、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工业遗址纪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而震中纪念馆为震中纪念地的主要设施之一。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纪念馆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场馆布展。预计在今年年底竣工,争取在明年元旦或者春节对公众开放。
理念大地的记忆定位“自然平和静谧”
在映秀的灾后重建中,所有的规划专家、设计师都考虑到一个问题:新的规划要避免和减轻给那些曾经饱受地震灾难的人们带来心理伤痛。
映秀震中纪念馆也一样。映秀镇震中纪念馆位于312国道渔子溪村的一块高地,俯视整个映秀镇的重生与崛起。这个纪念馆的设计师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
在进行映秀灾后重建整理规划之初,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法国著名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给当地政府写了一封名为《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信,他称,重建应该让映秀人民生活在幸福之中,而不是充当守墓人。
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每年往漩口中学遗址铺上一层土,最终完全覆盖,只露出部分屋顶。这一建议获得了一致认可。
这一理念最后也体现到了震中纪念馆的设计上。原本纪念馆是矗立在山坡上,庞大而雄壮,但会给山坡下的映秀城区形成压迫感。后来,设计改为空间下沉,融入山 体,“震中纪念馆的定位是自然、平和、静谧,植根于大地的地景式建筑,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我们称之为"大地的记忆"。”何镜堂说。
最后,纪念馆实体建筑采用了切入式,地表以下一层,地表以上为第二层,入口处绝对标高仅为930米,屋顶上盖通过覆土植被,与渔子溪坪通过自然绿坡缓和过渡。
如今,震中纪念馆已经初具规模,但从山下看上去,并不显眼,只露出了纪念馆的一角。
另据现场施工的一名经理介绍,纪念馆的外墙立面采用杉木纹的效果,目的就是让整个纪念馆有一种草本的原生态质感,每条10厘米宽,一层层向上铺开。
四川地震遗址将实现“数字化”
4处遗址
北川老县城遗址汶川映秀镇遗址绵竹汉旺镇遗址都江堰虹口乡深溪沟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家“5•12”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建设专家组组长彭晋川就曾经说过,“这是全人类带血的自然文化遗产,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把它建设好。”
如何保护地震震后原貌?有专家建议:在典型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的前期,可利用摄影摄像、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对典型地震遗址遗迹进行数字化动态保护,必要时可建立相关数据库或数字博物馆。
今年5月10日,四川省发改委通过了《关于地震遗址遗迹数字化工程及地震文物征集项目可行性研究陈述的批复》。随后不久,四川省文物局就发布了地震遗迹数字化工程招标公告。
据了解,进行地震遗迹数字化工程建设的为北川老县城遗址、汶川映秀镇遗址、绵竹汉旺镇遗址、都江堰虹口乡深溪沟4个地点的地震遗址遗迹。
遗迹数字化工程主要包括:遗迹的三维扫描数据源、航卫片、人工测绘数据、矢量电子地图、可量测实景影像、废墟模型、照片、视频等数据资料。
据汶川县文体局局长黄珊介绍,汶川大地震震中纪念馆建成后,既是展示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灾后重建、人与自然、抗震技术等内容的教育基地,也是缅怀、感恩、寄托哀思的重要纪念场所。
震中纪念馆主要分为体验厅、重建厅和启示厅。在地震体验厅中,有360度的环幕电视,人们可以在这里体验到3分钟的地震震前、震中、震后的实际感受。
“时间大约是3分钟,前10余秒是地震前的秀美山川,接着就是地震发生时的实际场景。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地震时的地动山摇,时间的长短和"5•12"地震时间是一样的。”黄珊介绍说。
体验3分钟实感感受地震时的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