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不妨给武汉“高楼竞赛”开一剂退烧药

   日期:2014-01-08     来源:网络    作者:世界砖瓦    浏览:911    评论:0    
核心提示:总投资约300亿元、设计高度606米、12月8日破土动工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将打造成仅次于阿联酋迪拜塔和上海中心大厦的中国第二、

总投资约300亿元、设计高度606米、12月8日破土动工的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将打造成仅次于阿联酋迪拜塔和上海中心大厦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然而,消息一经发布,关于这幢超高建筑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讨论也迅速展开。
 

(图片来源:新华网)

武汉市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及世界第三高楼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暨绿地中心8日正式动工兴建,其核心部位将建一栋606米的超高层综合体建筑,这也是仅次于迪拜塔(800米)和上海中心(632米)的全球第三高楼。

100多年前风靡美国的摩天大楼在现代中国受到追捧。高楼越盖越多,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不可否认,高楼高塔在节约土地资源与经济成本,打造城市形象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带来的投资、旅游和商贸活动等远非普通建筑可比。但是,一些城市似乎走入了“与天空试比高”,以高度论英雄的误区,让人担忧。在我看来,城市热捧高楼的背后,除了为当地发展与形象考虑外,难掩虚荣心理与浮躁情结。

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的“摩天大楼指数”揭示一种“百年病态关联”:大厦建成,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刚刚离去,难道这是一语成谶?而且不能回避的是,一座城市提升形象,创造品牌到底靠的是什么?是人云亦云地克隆其他地方都可以做好的高楼创意?还是苦练发展内功?答案不言自明。

有资料表明,建筑物太高,需要庞大的建设成本与管理成本做支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也未必划算。事实上,由于空间浪费,曾经的世界第一高楼、508米的台北101大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此外,除了管理难度高以外,高塔本身也十分脆弱,抗突发事件(比如地震、爆炸等)的能力比较低。央视新大楼起火,上海胶州路高层公寓起火,因楼层太高,消防水枪难以控制高层火势,直升机救援也不“给力”,就是教训。而且楼层过高给周边建筑采光与配套设施建设造成难题。

正如有建筑业内人士所言,“高楼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态,高楼建设不能离开实际情况,不能超越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否则高楼将不再是纪念碑、里程碑,而有可能成为墓碑。”这些话尽管不中听,但是十分中肯。花纳税人的钱盖高楼高塔无疑应该受到制约,虽然武汉摩天大楼由绿地集团投资建设,不花纳税人的钱,但是市场未必需要这样的摩天大楼,何况高楼竞赛也会给其他地方产生“竞争”误导。

迪拜塔高达800米,以目前的建筑技术,建造606米摩天大楼更是不在话下。如果这种高楼竞赛的心态不能去掉,大家都来争世界最高,又将是怎样一种局面呢?比来比去,到底谁是最高呢?虽然官员喜欢拿“最高”来装门面,商人喜欢拿“最高”做噱头,专家热衷用“最高”来显摆学问,但是百姓并不稀罕,市场并不需要。百姓更关心荷包是否暖和,政府对住房、教育、医疗产品价格监管是否给力。

606米高楼提振武汉发展信心

长久以来,由于两江分隔,武汉只有武昌、汉口、汉阳之说,却无城市中心之称。总部经济的兴起,给了武汉各城区争夺城市中心的机会。如果回到十年前,或许无须争论,王家墩CBD被钦定为武汉市中央商务区,因为涉及军方机场搬迁,市政道路建设,开发商怠工等,一晃数年,虽处城市核心地带,却依然如同荒野,开发商泛海被指“闹眼子”、晒地皮。CBD的开发,也由市政府主导下放到江汉区政府。直到标志性建筑,88层、428米的武汉中心今年开工,总体开发量还不到区区百万方。

与慢腾腾的王家墩CBD相比,武昌滨江商务区的开发让人眼前一亮。第一是速度,绿地集团牵手武昌区政府,从接洽到意向协议,从土地拍卖到项目开工,完全是一口气走过来。第二是高度,606米武汉“绿地中心”,国内第二、世界第三高楼,一下抢夺了世人的眼球,一扫过去办事小眉小眼的作风。第三是总量,开发体达到了300万方,堪称楼市武汉第一综合体,如果周边的地块加快开发进度,数年内完成有可能形成千万方的城市核心CBD。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作为武汉这样的综合性中心城市来说,靠工业支撑经济总量,来解决就业显然只是暂时之举。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载体,中央商务区的建设至关重要。这也决定着武汉未来,仅仅是湖北的省会,还是中部中心城市,还是国家中心城市。武汉要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错位发展,就必须在现代服务业上占领制高点,而不是在几个工业项目上纠缠不休。

武汉一直留恋“驾呼津门直追沪上”这样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应该说,606米高楼的建设,给了武汉一剂强心针。但是,一幢高楼的建设,仅仅是提供了一次温习的机会。对武汉而言,当前提出“十二五”进入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需要的正是当前的这种速度、高度和气魄!港资的锦绣长江、武汉天地等大楼盘边晒边开发,除了坐等涨价之外,很多时候感觉对武汉城市发展信心不足。

而提振信心,首先是政府部门要城市发展有信心。而信心的体现,就是要在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上,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不仅要把武汉放在中部,更应该放在整个大中国的发展来规划。武昌区在规划滨江商务区的时候提出606米的高度,就体现了这种信心,把武昌放在中部来考虑,放在全球来考虑。让人遗憾的是,市政府仅为了几个亿的资金,几分几厘地算计,搞什么ETC分割城市发展。

城市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楼只是表象,核心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高效率地服务企业和居民,给企业创造“得武汉者得天下”的平台。希望606米的高楼开工,也是武汉十二五发展的一个起跑点。

建筑短命根在“GDP至上”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面对中国建筑寿命只有25-30年的答案,也许人们立即会将此与“楼歪歪”、“楼脆脆”现象联系起来,将建筑短命的罪责推到建筑质量身上。可值得深思的是除却地震、人为的破坏地质等导致的意外,谁能否认其中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唯GDP是从”的决策动思维?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日武汉马湖新村小区400多套入住不足5年的回迁房面临整体拆除,引起业主不满。当地街道办称,土地有限,将建高楼安置更多村民。应当说,近年来,这种“建设—拆迁—复建”循环现象早已演变成为各地城市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往深处想想,这不正是“唯GDP是从”埋下的恶果么?

在平常百姓看来,浪费与腐败都是罪过。但是,中国建筑短命的罪真正解读起来却很难。这是因为,在中国向工业化与城市化转型阶段,官员们最关心的不是浪费问题,而是GDP增长。GDP靠什么增长?有些官员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他们却深谙美、德两国学者合著的《四倍跃进》书中的一个关于GDP的道理“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甚微。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撞向路另一侧的车,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也被撞上,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事故处理、汽修、诉讼、探视、保险代理、整理行道树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财富’所谓的GDP依然在增加。”

对此,笔者愿意相信,假如没有朝令夕改的、破坏性的规划与开发,我们的城市也许难有今天的发展。但值得疑问的是,这符中国的实际吗?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进程远未走到头,何苦要崇拜西方的“GDP哲学”呢?为什么不去想想假如那些因建筑短命而浪费掉的钱可以重来,又可以建多少漂亮的房子?如此说来,中国建筑短命的命题不仅仅是需要建筑质量监管部门反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那些手握规划与决策大权官员反思的问题,否则,中国建筑寿命仍将继续被GDP折寿!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