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经济效益分析
生活垃圾经发酵、筛分、磁选、粉碎等预处理工艺后,每立方米垃圾的处理成本一般为10元左右(不包括保温措施)。处理后的垃圾约为1.2~1.5立方米,折合工业炉渣1立方米。考虑从垃圾场到砖厂的运输费用,每立方米预处理的垃圾综合成本为14元/立方米,若销售价定为17元/立方米,每立方米垃圾料可收益3元(不包括设备投资),按每年预处理50万吨生活垃圾计算,可得到垃圾料36万吨左右,收益近80万元。另外每立方米17元的价格对制砖企业具有较大吸引力。
由于使用垃圾制砖具有成本低、节土、节能、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特点,砖瓦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以某市新建垃圾场附近的一个年产2000万块垃圾砖厂为例,分析如下。
(1)节省土源。年产2000万块普通砖的企业每年约需土4万~5万立方米;若掺加30%的垃圾料,每年节约土2万立方米,约为12~15亩。一般掺加30%的垃圾料可节土40%~50%,掺加40%的垃圾料可节土60%,而掺加50%的料可节土70%。掺加生活垃圾料对企业节省土源,延长企业原料的供应时间非常有利,并可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降低燃料成本。垃圾料发热量较高,掺入25%~30%可不掺加内燃料。一般年产2000万块砖厂年耗炉渣7000t,花费25万元左右,改为内掺垃圾后,需垃圾料1300t左右(按掺加30%计算),需花费20多万元,可节省燃料费用5万多元。
(3)享受优惠政策带来的收益。使用垃圾料的砖厂若享受现行掺加粉煤灰企业的优惠政策,每年可免除增值税10万元,资源综合利用资金10万元。
(4)减少垃圾填埋量带来的经济效益。垃圾经预处理后只有不足13%的垃圾不能利用,需填埋处理,垃圾填埋场的使用时间可延长7倍。
(5)垃圾砖成本估算。垃圾制砖与页岩制砖的成本基本相同。唯有筛选1t垃圾(制砖800块)需增加费用6元,每块砖增加0.75分钱。但垃圾砖节煤,不用爆破费,可节约成本1.9分钱,小于页岩制砖的成本。一个年产2000万块砖的企业,年产值近400万元,税后利润可实现50多万元,如政府在政策上再给予鼓励,减免税收,砖厂的效益是可观的。
另外,利用垃圾生产烧结砖,还有缩短干燥时间,减少干燥破损,提高轮窑生产火行速度等优点。
5 加快发展步伐
为使垃圾制砖这一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利国利民、 子孙的产业能够健康、迅速地发展,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树立垃圾资源化概念
生活垃圾并不是真正的资源,但经过处理,使其达到一定品质,完全可以作为生产砖瓦原料。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优质资源会越来越少,资源短缺的矛盾会日益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垃圾就是一种资源。与此同时,垃圾的排放和集存量会越来越大,只有将这些有价值的废物重新利用,将其变废为宝,变成一种新的资源,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实现可持续发展。
(2)要打破原环卫部门和建材生产的条块管理界限,形成统一的垃圾综合处理系统,实现产业结构的重组。这需要政府部门统一协调办理。
(3)加强垃圾管理方面的立法,对垃圾产生单位征收垃圾清理费用外,还应视垃圾种类征收垃圾处理费,以使垃圾的清运处理从单纯的市政补贴发展成经营性产业。对垃圾综合处理产业给予税收上的优惠,使其能迅速发展。
(4)垃圾综合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一次投资较大,占地面积大,工作环境差,需要国家把该产业纳入国家基础产业范畴,列入重点扶持项目,安排优惠的贷款,或在先期给予政府补贴,使其能够实现自我完善,滚动发展,不断开拓垃圾综合利用和制砖的新工艺、新方法。
(5)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强化 管理措施。在垃圾的产生及集运过程中,对生产、生活垃圾要实现分类袋装化,对不同垃圾采用分装、分运、分别处理的方式,以利于垃圾的综合处理和利用。
(6)垃圾综合利用对城市周边的老建材企业有很大吸引力。他们一般都存在原料资源枯竭,产品更新换代的问题。这些企业如果和环卫部门联合起来,国家再从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和支持,对现有的场地和设备进行改造即可实现垃圾制砖。因此,这些企业应迅速转变观念,迎难而上,实现转轨生产,使企业重获新生。
利用垃圾制砖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建材企业若能抓住机遇,就能在环保产业和墙体材料革新中,闯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制砖新路,并加快发展步伐,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6 强化保障措施
传统的垃圾管理方式和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正逐步成为新兴的基础产业和社会产业重组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加快发展,加强、实施保障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1)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并完善产业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能分工要求,协调配合,统一制定规划,共同促进产业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新型墙体工作队伍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对垃圾砖在内的新产品、新技术,积极进行政府引导、组织协调。
(2)完善政策体系 制定和完善垃圾砖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依法加强对垃圾制砖的生产、应用的监督管理;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垃圾制砖工作的支持,制定实施细则,将其列入政府管理目标,指导地方开展工作;强化新型墙材专项基金征收、清算和使用的管理,依据修订完善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垃圾砖厂在内的新型墙材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提高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加快老厂改造发展步伐。
(3)强化技术支持 加强垃圾制砖的标准体系建设,借鉴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标准技术水平;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进一步拓宽产业范围;建立健全的产品检验制度,确保质量安全。
(4)加大技术交流和宣传、培训力度 鼓励各种形式的技术、成果、经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垃圾制砖产业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垃圾制砖在内的新型墙材发展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与监督作用,普及相关知识,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措施。积极加强基层培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7 结语
利用垃圾制砖,既符合国家绿色建筑的要求,又是国家发改委2013年21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第一类项目。根据世界各国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相关政策导向,资源化必将成为未来垃圾处理的主流,将垃圾作为宝贵资源造福于人类。
要使砖瓦企业利用垃圾制砖发展得更快,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技术和工艺创新,解决垃圾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通过各种方法,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垃圾制砖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明确行业管理、资源管理及资源化调控三者的关系,是解决砖瓦企业利用垃圾制砖问题必须清理的问题,应该通过各项措施,建立全方位的政府责任体系,即通过解决各种问题来推动政府承担相应责任。制定明确的外部环境监管,提高违法成本,并完善垃圾服务采购体系,从而形成新型的商业运作模式。
还要吸纳和鼓励外资、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垃圾利用投资和运营体系,促进垃圾综合利用的市场化运作。要对垃圾利用过程中的资源化工程给予政策性引导,通过财政补贴等经济杠杆来引导砖瓦企业利用垃圾。还要对垃圾的综合利用建立价格浮动机制,保证在砖瓦价格回落时垃圾也能被利用。
总之,企业在垃圾制砖上能有多少作为取决于国家产业外部政策的改善,但更重要的是砖瓦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